知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如题所述

知乎发展起来有两个原因:

1.直接原因:Quora的兴起。

2.间接原因:联合创始人张亮的催动。

拓展资料:

知乎创始人亲述知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直接原因:Quora的兴起。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我发现有一个网站非常打动我,就是Quora。因为这个网站除了关注人以外,还能关注到知识和思考,能产生和沉淀好的内容。但Quora不支持中文,甚至连中文输入都不可以,这是驱使我去做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联合创始人张亮的催动。

2007年开始,张亮发起了一个互联网极客群体博客,这个网站非常有意思,首先是吸引到了科技界和媒体界的人群;其次是吸引了很多非媒体的人,大家都关注苹果公司的发展和产品,这样一群人产生了很多化学反应。所以当时我们想着如果人群扩大100倍、1000倍会怎样。

后来,我还在《IT经理世界》任职的时候,就发起了一个杂志社内部的群体博客N3,它的流量一个月以后就超过了杂志社网站的流量。

所以2010年8月8日,我从西藏回来,找张亮聊。他问我:如果我们可以去找一笔钱,你愿不愿意来做知乎这个产品。我说没有问题。第二天,张亮电话我:你想法没有变吧。张亮找到黄继新,然后找到了投资方。我们就准备了三件事。第一张纸:一下午编出来的商业计划;第二张纸:8个月的财务计划;第三张纸:怎么执行我们的计划。天使投资人并非科技领域的,但由于他当时刚成为新浪微博的重度用户,对科技和社交非常有兴趣,于是就投入了150万元天使资金。

在做知乎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可以参照的公司,这个和我第一次创业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次创业我做的是一个帮助中小电商提供搜索的产品。那时候要从企业端拿到钱是不可能。我做了一个产品想服务于用户,但我本身不是产品的用户,没有用户才能体会到的切肤之痛。但是做知乎时我自己就是用户,从用户的角度能感同身受。能从用户的本质和角度出发。

知乎--知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10
知乎:源于一个程序员的跌撞创业

提到知乎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一名员工,现任CEO的周源先生。这是因为知乎的诞生,全是因为周源心中的一个想法。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多年之前,那时的周源还是一名在南京念软件专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和所有的同学一样,它顺利地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做超市软件开发的工作。然而,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周源做这份工作却并不尽兴。他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互联网产业和公司。有一年回老家过年,周源无事,在家附近的杂志摊前翻看一本IT杂志,他被深深的震动了。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投了简历,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来到杂志社。幸运的是,经过面试,杂志社答应把他留了下来,做一名实习记者。 这个记者一干就干了三年,当人们认为周源已经忘记自己本行的时候,他却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自己创业,做起了Meta 搜索。你要问这次创业的结果?和很多人想的一样,失败了。回想这次失败的经历,周源曾这样自嘲:“就是做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产品,自己不是用户,连用户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都不知道。”

失败之后,周源痛定思痛,找到了在之前工作中就已熟识的创新工场的张亮和黄继新分析总结自己创业失败的过程,去反省自身的失误。终于,经历过痛苦的磨砺之后,他知道了该怎么去做,知道了该怎么去做好。他又再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去验证自己。

俗话说得好,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周源静静等待着时机,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还好,这个机会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其时,Quora 的风暴适时席卷到中国互联网,周源心中灵光乍现,曾经积压在他心底的灵感此时抖落尘埃,一个目标逐渐浮现,越发变得清晰具体。这就是周源一直念念不忘的答案,他想在中国做一个高质量的问答分享社区。

知乎:三个人,两年的沉淀

2010年7月,周源的空想变成他和张亮、黄继新反复讨论的话题。同年9月某日,正在吃饭的当口,周源突然再次灵光乍现,为这个答案想到了名字,他叫它“知乎”。到圣诞前夜,期间历时整整138天,周源想象中的那个“答案”最终拿捏成型,进入内测。

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上线。借助创新工场和团队的人际关系,呱呱坠地的知乎赢得了完全超出一个崭新的创新产品应得的关注和喝彩。

最开始,核心团队中的7个人分头邀请朋友加入试用,而他们首先邀请加入的200名用户中不乏互联网领域的各色大佬以及各样的专业领域大拿。这时,使用知乎的人们发现,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都能得到事件当事人亲自回复,如李开复就曾回答自己为什么离开Google。一些不被外人所熟知的行业故事,如《听说马化腾经常会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也引得不少腾讯员工现身解答。

上线之初,知乎对注册用户采用的是“邀请+认证”制度。在周源的坚持下,知乎团队严格的审核环境保证了这个平台在初创阶段就拥有质量较高的用户群:严格筛选下来的用户,他们已经是特定领域中的专家。对于这些专家用户,只要在回答中表现出认真、专业和对相关知识的负责态度,他们就能得到这个领域高权重用户的认可,成为新的高权重用户。这就是“认真你就赢了”的机制,它不管用户是什么背景,生而平等,而随着用户的认真和专业程度不断体现,权重可以差别很大。

在这一时期,知乎团队用两年的时间默默营造出了一种“小而美”的氛围。知乎的用户在知名度和专业程度皆有比较高的保证,因此用户在鼓励持续产生高质量内容的同时,对各色话题地讨论也保证了高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但“小而美”是一件相对容易做的事情,经过两年多积累,知乎已经在外界打拼出了甚高的知名度。同时,经过两年的不断磨合,知乎团队无论在用户运营还是网络算法上也为下一步发展作好了充足的准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3-10
知乎是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