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取名字,都要整个字什么的?有必要吗

如题所述

在古人看来有必要。
《礼记》中说,人在出生后,父母要给他取名。到了20岁,举行了加冠礼即成人礼以后,他的名就要被尊重,不能直接叫出来,所以要另外再取字,用来称呼。而名只能用作自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7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第2个回答  2015-08-17
古人认为在别人面前叫别人名字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为了礼貌些,就有了字。一般叫人都是说对方的字,叫别人名字是骂人的意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17
这个都是古人规定的,本来取字都是上层社会的流行,后来才越来越普遍,《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也就是说男子20岁成人有字,代表着成人礼,女的嫁人了有字,所以才有待字闺中的成语,也就是说以前都是成人的标志,后来当作有文化有身份的象征,反正咱现在用不着,也没必要~
第4个回答  2015-08-17
有必要的。主要是古人取名喜欢用 单字,所以同名同姓的不少。
表字,是“表德之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