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昏蒙影的定义是怎么来的

晨昏蒙影分为-6°、-12°和-18°
请问这三种判别是怎么定义的?
是理论计算得到的还是现实数据测量的总结?
有什么相关资料吗?

如果是测量数据,就必然会带有小数点,不会这么精确的。
这三个值也谈不上是计算得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文条件、气象条件均各不相同,如果是按理论计算得出的,那这个值并不能普遍适用于地球上的任意地方。
因此,这三个值只是根据经验,定义出来的。
如果对天文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学习一下《地球概论》这门课,这是很多大学地理系的专业必修课。

顺便附上百科的解释:
①太阳中心在地平下6°时称为民用晨光始或民用昏影终,从民用晨光始到日出或从日没到民用昏影终的一段时间称为民用晨昏蒙影,这时天空明亮,可以进行户外作业;
②太阳中心在地平下12°时称航海晨光始或航海昏影终,从航海晨光始到民用晨光始或从民用昏影终到航海昏影终的一段时间称为航海晨昏蒙影,此时周围景色模糊,星象陆续消失或陆续出现;
③太阳中心在地平下18°时称为天文晨光始或天文昏影终,这时天空背景上开始显示或不再显示日光影响,即将脱离或呈现黑夜的景象。按照这样的定义,可以计算三种晨光始和昏影终的时刻,它们分别刊载在天文年历和航海天文年历上。在高纬度地方,每年有一段时期整夜出现晨昏蒙影现象,称为“白夜”。纬度越高,白夜持续的时期越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