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很平庸?

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很平庸,有些人却扬名立万
进士都是复制的 都没有自己的语言 这也是进士?

前段时间高考落下了帷幕。


记得很多年前,刚参加完高考,大人们总会来个经典之问 :你们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想要精彩地活着,不想平庸地过完一生。


但长大后真正接触到社会才发现,你可能只会做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谈一场不怎么样的恋爱,将就着过一段不怎么样的生活。


原来现在的自己正一步步变成了以前口中最不想成为的人。


电视剧《欢乐颂2》迎来了最终结局,比起讨论的最多的安迪和邱莹莹,其实我关注更多的是关雎儿。
 
有人说关雎儿是五美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没有安迪的聪明,没有小曲那么有个性,也没有樊胜美那么貌美。
 
但我却觉得关雎儿,像极了平凡生活中平庸渺小的我们。
 
关雎儿很幸运的是,歌手谢童的出现打破了她生活原有的平静,让她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还可以玩得这么肆意和洒脱。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依旧在平凡日子中消磨着自己的时光。
 
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就这样一步步地沦为平庸了?一、压抑内心,活不出自己

看过一部电影《美少年之恋》,其中一段给我感触很深。

冯德伦饰演的阿杰看到一张Sam(吴彦祖饰)小时候的照片,和Sam的妈妈发生了一段对话:

“伯母,这是Sam小时候的样子?”

“是啊,我的仔仔啊,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从来不会哭,不会闹,不会吵。学业又好,身体又好。

有次我看见他一个人在露台上吸烟,看见我来,就把烟扔掉,说对不起。我说对不起什么啊,吸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他说以后都不会再吸了。

真的,我以后都没有见他吸过烟。他的个性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自己忍,要把好的给人家看,做人不可以有一点点歪。”

从小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在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懂事的人,要懂得体贴大人的难处,尽量听话,不让他们操心。

所以很多时候都在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时间久了,连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都不知道了。

我家楼下开早餐店的大叔,年轻的时候喜欢玩摇滚,每次跟他聊天,总把崔健挂嘴边。

“我以前也算是个热血青年,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我奇怪,觉得玩音乐的不靠谱,没有姑娘愿意跟我,没办法只好听父母的话,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如果当时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现在或许就出名了呢,哈!谁知道呢。”

老家隔壁的邻居哥哥,从小画的一手好画,以前没事干的时候,总会帮我们画人物肖像。

前几天回去正好楼道里遇见,看见他搬着好多幅画下楼,于是寒暄了几句。

“现在还画画了吗?”

“不画了,在搬家公司工作,每天搬东西,哪有时间画画,提起画笔,手都是在抖。”

......

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眼睛里的光一年比一年黯淡,生活一天天趋同。

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有着很高的话语权,却在岁月中慢慢消耗了自己,成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二、盲目合群,是平庸的开始

学生时期大家应该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刚入大学的时候,一个孤独的人总是急于融入群体,想要刷一点存在感。
 
我记得当时的室友都找到了活动的组织、交到新的朋友,每次一闲下来,寝室里就剩我一个人。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不合群,于是一股脑地报名参加了一堆社团活动。
 
后来的确是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团队,认识了不同的人,但除了刚开始的新鲜劲外,后期简直是身心俱疲。
 
浪费时间不说,感觉自己每天在各种活动之间辗转,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我们好像很害怕被冠上“不合群”的标签,因为一旦被冠上,就意味与周边的世界隔绝,被人群孤立,这样的恐慌容易促使我们不加选择地寻求别人认可。

但很多人看上去是成群结伴,其实在内心,仍旧是孤独地活着,因为他所在的群体并不适合他自己。
 
丁俊晖说过:“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可能没参与到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业余生活当中去,你就觉得这个人不合群。

其实他是在做别的事情,他不是不合群,他只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盲目合群要不得,时间应该花在更值得你付出的地方,随大流的人,注定会走向平庸。

三、保持个性,让你更突出

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去了别的城市生活。
 
转学的第一天,因为普通话口音不同而被班级里的同学嘲笑是“异类”,还被模仿说话的口气。
 
小孩子的内心总是很敏感,久而久之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奇怪”,于是便不开口,有时候一天都不说话。
 
后来数学老师发现了我的沉默,拉我去办公室说:“别人欺负你,觉得你是‘异类’,那是因为你在某些方面和别人不一样,那是你自己的‘个性’,应该觉得高兴才对,不一样才与众不同。”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害怕“独特”,因为“独特”意味着不同,意味着你和别人不一样。

这种事情,很容易给人带来不安跟惶恐,于是拼命地向普通人平均的样子靠拢。

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Graham Moore的获奖即兴台词,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我16岁时,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自己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而现在的我站在这里,此刻的我告诉那些觉得自己“找不到认同感”的孩子,你会找到的,真的。请继续保持“怪异”,保持“与众不同”。

不可否认,太有个性的人在生活中很容易吃亏,被当作另类看待。

学生时代,太锋芒毕露的孩子总是会受到打压;

社会上,保持独特个性的人总显得很格格不入......

所以人在很多时候,为了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个性,渐渐地走向趋同。

这样的趋同,也正是平庸生活的开始。

所以请保持你的独特和个性,那正是你区别于他人的地方。

为自己活一次,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6
  自从张爱玲说了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真有号召力,成为多少人的行动准则,润泽了几代人的梦想。人们惟恐自己的火热的青春湮灭,生怕自己的才华无用武之地。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正是出名的年代。名利名利,有了名,自然后面跟上了利。人们纷纷蠢蠢欲动,不甘寂寞,千方百计想出名,过了这村没有那个店,看人家那青春燃烧的,着实生猛,名人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数不胜数。

  人活于世,是无须自甘平庸的,因为平庸陷于俗气,俗气又过于呆板。“扬名立万”的思想,固然多多少少带着那么一点点虚妄的乖戾之气,然而,毕竟还算得上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的。

  尤其是网络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于是有些人想出名几乎接近疯狂,四处出击,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什么招数都有,美其名曰,只要出名就行。

  于是,当然就有通过采取庸俗下流的招数扬名。天下这么大,想出名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对某些人而言,出名也并不是难事,只要敢出位,就能出名,出什么位?出身体的位,说白了,就是脱,拿自己的身体做文章。2006年9月27日新华网首页社会频道滚动新闻栏目引自扬子晚报消息:江苏技术师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莫小新,在最近一次“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脱光衣服,赤裸着身体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这次56岁的莫教授为艺术研究“身体力行”挑战禁忌的“裸体版”的言传身教颇令人惊诧,一裸出名,轰动一时。可能自己还在窃笑,当了一辈子老师,终于出名了,可能还为自己过去没有勇气而感到遗憾呢。2006年9月30日晚在北京海淀第三极书局召开一次诗歌朗诵会上,物主义代表诗人苏菲舒当众脱衣支持梨花体诗人赵丽华上演裸体秀,自嘲脱衣服是“除去诗歌枷锁”,最后被警方拘留。人们要问,一个男诗人光着屁股来“挺”一个女诗人,开了一个黄色的玩笑。这还是屈原、李白的国度吗,令诗人们大失面子。

  其次,也有利用出卖色相出名。许多女演员和明星靠出卖色相走上光辉灿烂,鲜花掌声交织的艺术舞台,不要说后来只有靠卖身赚钱生存了,演员的行为,甚至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了这个现实,女明星这样获取金钱和名声往往最终结局却差强人意。演员张钰在采访中说的几句话,给人印象深刻,“我喜欢表演这一行。”“没有哪个女人愿意如此作践自己”。为了实现做演员的梦想,不得已需要身体付出。最后她的梦想失败了。文坛原本是清净纯洁之地。“芙蓉姐姐”在网络上搔首弄姿,几乎丑态百出,名噪四方。木子美公开曝光自己的性爱日记,绘声绘色,极尽渲染,在网络出尽了风头。居然有一名穿着暴露,打扮妖冶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这个名为“国学辣妹”的女子写道:“我最擅长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说食色性也。我去慰藉他千年的寂寞,他也一定是很高兴的。”迅速流传,脱颖而出,惊世骇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都确实出名了,“成功”了。一个摄影师的名言就是:“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我们没有理由以个人的道德去嘲笑她们,甚至唾之以低贱,其中的肮脏和不道德将常被耀眼的光芒遮掩。

  还有自曝个人隐私出名的。自曝隐私成为一种时尚,国人乐此不疲。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的公共媒体上,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一股以曝自己隐私为“时尚”,以偷窥、泄露、传播他人隐私为“光荣”的风气正以可怕的速度漫延开来。一些出名公众人物,尤其是文艺界人士被动牵涉其中,他们的个人生活被无限地放大,完全暴露在整个社会面前。现代生活使白领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交流,近七成白领经常性在网上自曝隐私,包括生活、工作、观念等各种方面的隐私,而有近半数的人坦言如此自曝隐私是为了“引起关注”。无非是炒作,为了出名。

  也有花钱出名的。流行乐坛更是花样多多。有些人,用金钱开道,靠舆论宣传,拉赞助,在没有受到专业培训的“丑小鸭”,完成了向“天鹅”的进化。艺坛简直就是一个缔造名人的神话天堂。据报载,有位国内著名的明星,几次三番托人来到紫金山天文台,一出手就是数百万,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但是被坚决拒绝了。明星有钱,自然可以动辄一掷千金干自己想干的事。只是有了钱,便想到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小行星,以求“永放光芒”、“永不凋谢”,只可惜打错了算盘,动歪了脑筋。被科学家耻笑,被国人耻笑。以为名人什么事都能做成,有钱什么事都能办到。不是有个笑话吗,有人说,只要有钱什么事情都能办。旁边那个人说,我给你二百万元,把我的照片挂到天安门城楼上,傻了吧!

  古时说凡事成功讲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而年轻就占了天时和人和两者,这离成功不就咫尺之遥了么。说到天时,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当你确定了自己发展目标,就可以朝着这一目标努力,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努力加时间就是成功的根本。再说人和,因为我们对每个人的期望都是不一样的,会根据对方年龄,背景来决定,对于年少的,我们自然会降低我们的期望值,正因为如此,年少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出色”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惊叹。

  我并不主张追逐名利而去出名,更不要为了出名而不惜代价。对于我们来说,出名是为了让我们的特长展露出来,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因为,别人的鼓励与肯定,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外界的关注,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是落寞和灰暗的。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出名要趁早”的道理在于要靠真才实学去出名,靠建功立业去出名。鄙夷那种出名的捷径,用稀奇古怪的办法、或用卑鄙下流的动作来吸引人的眼球,以求一招见效,快速出名,是不可取的。不能流芳百世,当然不会走的更远,却甚至会遗臭万年。

  不知道是我们现在人的价值观存在偏差,还是社会环境使然。对于那些伪名人,即使再坏,都一样有用“才”之地,有的走穴,外出表演、有的讲座、有的做广告、有的出书,都能大捞一笔。就是写个博客,也为网站增加了点击率。对于利欲熏心极力想出名的人,我们可以蔑视他,对他们的行为不肖一顾,不去理会,不去捧场,不给喝彩,见怪不怪,自会无趣。最后会灰溜溜的逃遁而去。对于早已有了“名”的人,而如何留下好名声,那就是多做善事、好事,对百姓有益的事,乐施善举就是一种冠名。著名歌星丛飞用自己演艺得来的钱,全部用于贫困孩子,救助了近二百孩子。他因病去世后,相识的、不相识的的群众都为他送行,上演了感人腑肺的一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得到了真诚的回报。

  想出名,根本的源泉是名利观在作怪。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主义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让无数人顶礼膜拜。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装,并不可耻。装得可耻才叫可耻。那样可恨、可怜又可悲。想出名,走正道。人们面对的不是表演,而是拷问的是心灵。名人文化的核心,在于名人对社会的震撼力、影响力和推动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16
性格决定命运....
第3个回答  2008-08-16
那为什么有的人给悬赏分,你不给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