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什么人?

如题所述

简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ò8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3
二程、朱熹提出“有理而后有气”、“理是本”的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情况。中医认为气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核心,气顺则身畅,气积则产生病。而有悖事实的程朱理学能在南宋发展,与当时国土沦陷二圣被俘,宋高宗赵构消极怯战的实情分不开,名将岳飞认为血气男儿当尽忠报国,曾悲切地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怒发冲冠》)。数年后,有弟子问朱熹:若岳飞不死可否直捣黄龙收复河山?朱子答:“将骄兵惰,未可知也”,可见朱熹并不看好岳飞能一雪靖康耻,收拾旧山河。朱熹认为养军队消耗财力,会减少其他方面投入,他说“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朱子语类》卷一百十《论兵》)。他还批评法家革新派是功利邪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的口号让主和派君臣找到安慰,却让多少立志恢复河山的血气男儿寒心。国将不存,留下是非道理等后人评说……这有何意义?因此程朱理学能在南宋兴起,是迎合了主和派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理学思想能在南宋兴起,与当时满朝消极怯战的心态分不开。“国虽亡,道理在”的理论是聊以自慰罢了。
若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也这消极抵抗思想,就没当今之中国了。
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虽不像心学过分的强调自我。却也是唯心主义,属于消极思想。因此,才能在南宋那个特定时代兴盛。一个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所处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尤其是哲学。迎合社会主流心态才能发展好一个思想,比如心学也是迎合了明朝君臣自我自大的心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也是迎合了特定时代的需要!
第2个回答  2014-03-07
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满口的仁义道德,但是却把自己的儿媳妇肚子给搞大了。至于其学说,更是束缚了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18-10-17
朱熹是一个有礼貌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