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下读[红]】贾宝玉为何会出家?

如题所述

最近的几篇读《红》文章都是围绕着贾宝玉这个人物来写,现在就要作一个小小的总结。通过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的官宦之家里,贾宝玉身为这个家族的公子哥,身上却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心地善良、善待下人,用情专一,才学过人等等,但他的缺点也同样不少,如性格懦弱,安于享乐,不思进取,不会治家等等。像他这样的人在太平无事的时候过得倒是很滋润,优点的一面尽显,而一旦遭到变故,家道中落,那么他是没有能力力挽狂澜的,只能落得个悲剧的结局。 这一篇我们就要说说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有关贾宝玉的结局,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比较主流的就是出家为僧了。另一种以周汝昌先生为代表的,认为贾宝玉在荣府被抄后靠乞讨度日,后来被遇到史湘云,和史湘云成亲,两人过着贫苦的生活。我比较认同贾宝玉出家的结局,高鹗先生所续的贾宝玉结局大体是符合这个人物的特点的。 有些人对贾宝玉出家的说法不认同,根据的是在第六十六回中尤三姐说的一段话:“穿孝时,咱们在一起,那日正是和尚们进来绕棺,咱们都在里边站着,他只站在头里挡着人,人说不知礼,又没眼色。过后他没告诉咱们说:‘姐姐们不知道,我并不是没有眼色,想和尚们脏,恐怕气味熏了姐姐们。’……”因此有人认为贾宝玉嫌和尚脏,自己一定不会加入到这脏的队伍里来。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了。那个时候贾宝玉还是个公子哥,家境殷实,和林黛玉之间也很甜蜜,自然是看不上那些和尚的。况且这和尚也是男人,贾宝玉不是说见了男人就感到浊臭逼人吗?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家道中落,爱人离去时,他的心境自然不能和那个时候同日而语了,因此当和尚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即使贾宝玉讨厌和尚也不能说明他不会当和尚。他只是讨厌沾上世俗之气的伪和尚们。那些给达官显贵之家的死人做法事的和尚并非得道高僧,和他所骂的“禄鬼”大概是同一类人。但他并不反对佛教,反而对佛教有好感。他和女尼妙玉关系密切,而且又喜欢佛教中的禅理。在第二十二回,他还写过一首“你证我证,心证意证”这样的偈子。结果被黛玉讥笑了一番,说他愚钝,没有彻悟禅理。黛玉还续上一个“立无足境,是方干净”的结尾。然而当黛玉死后,宝玉经历这一番变故,也能理解“立无足境,是方干净”涵意,达到彻悟的境界了。 尽管贾宝玉出家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因为什么出家还是众说纷纭的。有的人认为贾宝玉在荣府败落之后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出了家。也有人如刘心武先生认为贾宝玉和史湘云结婚后生活依然很困苦,贾宝玉彻底看清了这个世俗的世界,便毅然决然出家了。这两种说法都把贾宝玉的出家建立在贾家一败涂地,贾宝玉生活穷困的基础上,但这似乎把贾宝玉又看得太简单了。 在《红楼梦》里,半路出家的人是不少的,如甄士隐、柳湘莲、芳官,以及前八十回没有写到的贾惜春等,但他们中并没有一个是因为生活所迫出的家。贾宝玉不是凡夫俗子,雪芹先生把打扮成神瑛侍者下凡,让他衔玉而生,赋予他很多与众不同的品质,显然也不会把他的结局写得如此俗套。贾宝玉究竟为何出家呢?我相信首先他是为爱情出的家。 我并不认同他和史湘云结婚的说法。在前八十回里,雪芹先生把宝黛只爱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又是如此专一,显然在他的心里只能容下黛玉一人。因此即使后来不像高续所说是被王熙凤使了调包计才促成“二宝”的婚姻,但显然也是在宝玉被迫的情况下才与宝钗结合。但爱情是不能替代的,薛宝钗替代不了,同样史湘云也不能代替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的位置。如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后又娶了史湘云岂不是和贾珍、贾琏之流一样滥情吗? 所以贾宝玉的心理只能有林黛玉一个人。他曾两次和林黛玉说起;“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起码在当时贾宝玉的心里是很认真的。他对林黛玉爱得太深,因此即使是家中没有遭到变故,当得知最爱的人已死,斩断情丝也完全有可能。也有人会说他这样做让薛宝钗守活寡,对薛宝钗来说很不公平。这也不能怪宝玉无情,他和宝钗之间本来就是有亲情而无爱情。即使勉强在一起,也是貌合神离,弄得两个人都痛苦,所以就只能长痛不如短痛了。 贾宝玉终究是个很敏感的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贾家鼎盛时期,他便有不详的预感,因此在一次酒局上留下了《红豆词》这样的悲音。但那个时候他有林黛玉,有一群好姐妹,也有和他贴心的丫鬟们。所以那个时候他不会想到出家。而当大观园里变故迭起,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去时,特别是爱人的离去,使他彻底看破了红尘。在此我们做个假设,如果林黛玉还在他身边,哪怕家园真的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时候,他会不会出家呢?自然是不会的。所以像他这样的情种似乎就是为爱情而生的,爱情的破灭对他的打击是最大的。 很多人都对高鹗先生续写的贾宝玉在考中举人,贾家重现中兴的时候出家感到不满,其实这也正是高鹗先生的高明之处。按雪芹先生留下的线索,贾家败落是肯定的,而之所以“结末又稍振”,让贾宝玉考中功名后离家出走,要表达的就是和雪芹先生同样一种“色空”的观念。《般若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谓“色”就是世间一切有型的物质,而所谓“空'就是这些物质尽管外表千差万别,但本性上却都是空的,也就是虚无的。《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一僧一道两位世外高人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遁入空门之前的《好了歌解》就为全书的思想主旨定下了基调。而后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以及秦可卿的托梦王熙凤又进一步表达了这样的“色空”观。而后又写道那些半路出家的那些人,似乎空门就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也只有在那里还能找到一丝心灵的慰籍。 所以让贾家重现中兴,贾宝玉高中举人,实际上就是为贾宝玉的出家做铺垫。如果贾宝玉是贾琏或贾环,自然可以在这还算小康的家庭里继续享福。但他毕竟是颗宝玉,让他高中举人是赞美他的才智,而最后又让他出家为僧则是对他人格的一种赞美,也是对这本书的“色空”基调做一个完美的终结。这也是和第一位出场的凡人甄士隐相呼应。甄士隐和贾宝玉原本都是凡人,但经历变故之后都大彻大悟,遁入空门。而从甄士隐到贾宝玉出家中间的种种世事变幻,是非善恶,用《好了歌解》的说法,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