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是什么人?

如题所述

黄石公,在世时间为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鬼谷子齐名,因婴儿时被弃于黄山,谓之黄公。

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太公兵法》、《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他把《太公兵法》、《黄石公略》传给张良,把《雕刻天书》传给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使得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也成为了“雕刻之乡”。

扩展资料:

《黄石公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

它从《老子》的反战观点中引出了积极支持正义战争的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是战争不会自行消灭,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

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等关系时,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贤士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根本,将卒并重,德威相济,仁法兼施,刚柔强弱相宜等观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石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1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道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

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

扩展资料:

《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不厌其烦的叙述“黄石公三试张良”一事。

张良得“天书”,兴邦立国,是拜黄石公所赐。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相遇黄石公。

黄石公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忍着心中的不满,替他把鞋取了上来。老人却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如此反复,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长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又见黄石公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

随后,黄石公让张良5日后,在桥头相见。第五日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谁知,老人已提前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言罢离去。

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

张良的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黄石公于是传送给其一本书,并言道:“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

张良有此幸运,是他面对再三“为难”,始终礼貌待人,通过了黄石公的“考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石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就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按现代人的说法,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神学和天文地理知识也相当丰富。他著的书有《内记敌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垒图》一卷,《阴谋行军秘法》一卷,《黄石公记》三卷,《略注》三卷,《秘经》三卷,《兵书》三卷,《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神光辅星秘诀》、《兵法》一卷,《三监图》一卷,《兵法统要》三卷、《备气三元经》二卷,还有《地镜八宅法》、《素书》等作品。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06
黄石公《素书》六篇,根据《汉书·张良列传》的记载,黄石公在圮桥传授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在一般人心目中大多认为《黄石公三略》就是这部书,这大概是由于传说造成的谬误。西晋大乱时,有人偷着发掘张良的坟墓,从玉枕中获得了这部《素书》。《素书》共有1336个字,在书上还有神秘的告戒:不许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人。如果传给所不应当传授的人,天下人一定会遭受到这样做所造成的祸殃;如果得到应该传授的对象却不加以传授,天下人也会遭受到这样做所造成的祸殃。啊,该书传授的谨慎认真竞达到了这种地步。黄石公得到了可以传授的张良就将《素书》传给了他,张良没有得到可以传授的人就随同自己一起埋葬了它,此后五百多年盗墓的人才获得了它,从这时起,《素书》就开始流传于人世了。然而传授《素书》的人,只不过是传授了黄石公的言辞罢了,对于黄石公的思想真谛,又有谁能够理解透彻并说得清楚呢?

私下里我曾常常评论这部《素书》,所谓天道和人道,它们未尝不是互相为用的,并且古代圣贤都曾为此而耗尽了心血。唐尧让大臣恭敬谨慎地遵循上天的法则来敬授人时,虞舜遵循天道建立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制度来成就众事,大禹用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等九种法则作为治理天下的大法,傅说向殷高宗武丁有条有理地叙说依据天象建国立都的事情,文王变易八卦"法天象地"使两卦互相重叠成为六十四卦,周公旦设立观察天地四时的官吏,又建立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来调理君臣、将相、内外之间对立的大事,孔子效法天道无言以为教人不在于言论而在于到实际中去身体力行,老聃创造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学说。《阴符经》中说:"无限无垠的宇宙,在瞬息之间可以由一人手中的权力来统治;感应化育的万物,在指顾之间可以由一人身上的权力来占有",古代的圣贤们把天道人道的思想与实践关系发展到这种地步,那么纵有鬼神般变化莫测的本领,也都不能逃出我这部《素书》中所论述的规律了,更何况刑罚、名实、制度、数术之类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是秦朝末年隐居的一位君子。他撰写的这部书文字虽然古奥简略,其中的含意却中肯深刻,即使唐尧、虞舜、大禹、周文王、傅说、周公旦、孔子、老聃等人书中的思想真谛,也没有超出这部书范围的了。正因为如此,黄石公知道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要兴起,所以他就把这部《素书》传授给张良了。而张良这个人又怎么能完全理解这部书的思想真谛呢?但是一代军师雄略的张良之所以为张良,也不过仅仅运用了《素书》中十分之一二的谋略罢了!《素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劝说刘邦必须答应封韩信为齐王了;《素书》中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劝说刘邦必须尽快封雍齿为侯了;《素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劝说刘邦必须停止分封六国的后代了;《素书》中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告知吕后必须罗致商山四老来辅助太子从而拥立太子继位为惠帝了;(书》中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就用这条计策来"臣愿封留足矣"而不"自择齐三万户"了;《素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艮就用这条计策来"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了。啊,张艮运用的仅仅是《素书》中遗留的糟粕、抛弃的渣滓,用了它尚能灭亡秦朝、击败项羽从而帮助沛公刘邦成就帝王大业,何况是精确使用它的谋略、深刻领会它的奥义的人呢!

自汉代以来,注重分章析句来解释古书意义的风气非常盛行,然而懂得天人之道的哲人却极少。例如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等人虽然号称一代贤相,对先王大道就连依稀仿佛的地方都没有领会掌握了。这就是这部《素书》之所以不能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人的原因。知道依附事物存在处于显形状态同依附事物不存在而处于隐形状态的关系的人,就是懂得天道的人;运用不是事物的存在与不是事物的不存在的变化的人.就是神妙莫测的人;掌握事物的存在与事物的不存在而且按照天人之道成就帝王大业的人,就是圣人;明白现时某种事物的不存在与某种事物的存在而且按照天人之道左右局势而建功立业的人,就是贤人。如果不是这四类人,即使他嘴里能背诵这部《素书》,也是不能在亲身实践中运用《素书》真谛的。宋张商英撰。
第4个回答  2013-12-06
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二书,盖为后人托名所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