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

如题谁知道这个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

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严绍砀教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变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诗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地方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称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专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到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

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经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的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这些传说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实。

更为传奇是,根据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结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给唐玄宗的信物--发簪。以近弥留之日的唐玄宗时常拿着道士带回的信物,哎情嘘叹,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按当时的原始条件,杨贵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吗?采访:而到了2004年,中国歌剧舞学院和日本的这个演员合作,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了一幕一个大型的歌舞剧,就叫做杨贵妃,那么在这个杨贵妃的戏中呢,它明确的表示在安史之乱马嵬事变中,杨贵妃并没有死,杨贵妃当年呢由一个日本的留学生,帮助她从事变中脱逃,而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顶替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了,杨贵妃又度过东海到了日本。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是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倘若杨贵妃是被别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谁,史料明确记载,贵妃死后用紫色被褥将其草草埋葬,难道埋葬的是一个顶替她而死的人。

这些推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贵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发达的情况下,杨贵妃如何能顺利的逃到日本呢?现今的人对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漂洋过海是丝毫都不能想象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采访:刘教授(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唐朝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据记载,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够落实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那么经常有日本人来,来得规模最大的盛唐时候的使团达到五百多人,将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个规模,一般它来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载的能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所以那个时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较发达,当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们还要发达,因为在广州有驶舶使,就是对阿拉伯世界整个贸易,大量的中国瓷器出去,那个船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规模应该(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有记载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日本古称倭国。在唐代时才改称"日本",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员会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洲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日本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这样的遣唐使船能到达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大唐杨贵妃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留学生,遣唐使等,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苏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杨贵妃到达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县,后来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后人的猜测,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就算能幸存下来,她能怎样脱离大唐吗?当时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四军,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后来唐肃宗的指派,已经成为皇上的肃宗怎么可能容忍杨贵妃逃离大唐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死后,唐肃宗拒绝将贵妃纳入后宫名列之内,如此看来他们之间有极深的仇恨。

就在逃亡日本的传闻在民间炒得沸沸扬扬时,有关贵妃得下落,又传出了一种新得说法。

刘教授:很多的因素,促使人们愿意相信杨贵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她要不死的话,这些理由也是可以从逻辑上从推理来说是成立的,尽管没有依据,那么这样的话,人们就相信她是没有死,她应该是逃走了,那么逃到哪里去了呢,在唐朝的国土上,她不可能生存,以为后来肃宗控制局面以后,他不能允许杨贵妃还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去处,而从当时的交通条件,中日交往来说那个又是很现实的。

严教授:至今为止,关于杨贵妃生死之事,中国学者就提出疑问,但是没有描述她生存的潜逃的路线,那么日本作品描写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想像的事实,那么他们都认为杨贵妃是通过东海交通到达日本的,那么这种东海交通的线路,它是基于当时唐朝逐渐发达起来的遣唐使是有关系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来实行的,那是一个艰难的时间很长的一个通道,那么隋朝后期通过东海,到了唐朝以后,日本就连续向中国政府派出遣唐使。

这样东海之间就开始了政府之间的交通,所以关于杨贵妃遣往日本的线路现在只有是通过东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够到达日本本土,那么这个线路呢,实际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事实上估计杨贵妃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个遣唐使,他间隔的时间非常的长,在整个遣唐使到达中国的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是十二次的,有说是十八次的,那么总而言之是不会超过十几次的,那么每一次的时间都非常的长,所以杨贵妃即使是从关中有可能存活被营救到东海,她迎接上日本的遣唐使,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极为复杂的转移手续,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的之下,以及在当时的总体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据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的报告来看,没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国的正式报告中提到有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如果说不是通过遣唐使到达日本的,那么她就不可能到达日本,因为中日之间当时没有海上的自由往来,海上的贸易开始于宋代,还不是一种一般的交通,所以我想,杨贵妃即使生存而能够脱逃,她到达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位于四川省营山县营山乡境内的太蓬山,地貌独特,山势险峻,早在晋朝初期,已经是道教圣地之一,隋唐之后香火鼎盛。传说太蓬山诸峰成莲蓬状,所以后人取荷花的莲蓬之意称其为"太蓬山",蓬山上仙雾缭绕,素有"蓬莱仙迹"之称。

当地人传说,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乔装打扮,翻秦岭,过巴中,跨州越县,终于来到太蓬山避难,立即得到道士们的同情和保护。而杨贵妃早年与道教关系密切,对太蓬山早就心向往。

四川文史研究馆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经率队来到太蓬山考察。采访:冯教授(四川文史研究馆专家):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结果在蓬山把她找到,而蓬山呢,登莱扬洲的这个蓬莱,在唐人的诗里面都是说它蓬赢,蓬岛很少说它是蓬山的,大蓬山实际上指的是蓬山(蓬莱),这样子就可以证明杨贵妃是到了蓬山,她之所以晓得蓬山是因为荔枝的路线,经常给杨贵妃运荔枝,她就晓得大蓬山这个地方,所以她才会走到大蓬山去,不然的话她就不会去了。

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蓬莱"会是指太蓬山吗?当年复活的杨贵妃怎么会逃到太蓬山呢?传说大唐时杨贵妃酷爱吃荔枝,唐玄宗专门开辟了一条荔枝路,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杨贵妃面前,而这条路就路过太蓬山。

后人称杨贵妃是知道这条路的,尤其太蓬山此地地势偏僻,适合躲藏,山上有一道观,杨贵妃早期信奉道教,自然得到道观内道士的收留。倘若唐玄宗派去的道士是在此山找到的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的发簪,但是为什么道士能够找的地方,其他人就发现不了呢?

传说杨贵妃就是在这里避难,度过她的凄苦晚年,死后葬在山下的村子里。来到山下我们看到了这个构造简单已经生了青苔的坟墓,奇怪的是这个墓上只刻了"杨氏之墓"四个字。采访:当地村民:因为我在这个山上住了好多年,我都是六十多了,我就是在这里干活,看个那个坟上面(记载)是个姓杨的,那个时候姓杨的人呢,我们这一方看起来没有姓杨的,(后来我们)走到这儿来,我就听说,上一代的人说,有三个女的出来逃难,那时有两个陪同一路,她就在上头第二坡那里,还搭了一个蓬蓬。据村民说这个墓也是杨贵妃死后悄悄埋葬在这里,这个墓和对面的双乳峰有了奇特的联系。

两者结合起来被当地的村民称作"仙女坟",意思是墓中埋葬的是美人,杨贵妃死后,山下的村子称作"杨家村",当时的村里人隐瞒了贵妃的消息。太蓬山下的杨氏之墓会是贵妃的墓吗,杨贵妃真的终老太蓬山吗?为何史料里没有任何的记载,按照常理就算杨贵妃被葬在这里也会有记载的,难道是因为这座山地势偏僻造成的隔绝吗?

现今的人也无法去考证这些,只能是一些猜测吧。采访:王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玉环这些种种传闻,最后我来说这种种传闻归根到底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反映了天下人心对当年唐朝这个历史变故和有关当事人的态度,而天下人心的这个态度,在批评和同情并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以同情的感情为主。

杨贵妃是生是死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幻想。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形象化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我们永远去探索。

(如果中国几千年道教文化中所尊崇的仙山蓬莱是日本的话,估计要晕死不少中国人)

参考资料:CCTV-发现之旅

有。殷桃主演的杨贵妃秘史就演杨贵妃东渡日本老死日本。

扩展资料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现代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是半岛南边的三韩部落。三韩部落发展的国家有百济和新罗,领土只占据半岛南部。百济和新罗同时代的高句丽是大陆民族高句丽族建立的国家,高句丽国名来源于大汉朝辖下的高句丽县;那时的半岛北部是汉朝的领土,高句丽国是汉的属国。高句丽国的国土是在西晋后才接收了西晋在半岛北部的领土,从此成了半岛北部的主人;此时高句丽已进入王朝的后期。最后高句丽被大唐所灭,半岛北部领土被唐接收。当然隋朝曾三次征高句丽,不过没成功。半岛北边从来都是大陆民族的领土。不管是商朝人,燕国人,秦朝人,汉朝人,西晋人,高句丽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都是大陆民族,并都曾拥有过半岛北部领土,上下有2000多年。韩国人(朝鲜人)真正拥有半岛北部领土是在契丹之后,也就是王建建立的高丽王国后才占有半岛北部领土。

然而现代韩国人(朝鲜人)只把高句丽人看成他们祖先,为什么其他的拥有过半岛北部领土的商朝人,燕国人,秦朝人,汉朝人,西晋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他们却不认祖?因为高句丽人已经消失在其他民族中,他们说高句丽人是他们祖先,更好赖帐!!另外,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新罗人王建在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建立了高丽王朝,取代新罗。而灭亡的高句丽在唐书上被称为高丽。但是王建本人不是高句丽人后代,韩国史书说他用高丽的国号是想把他的王国建成高句丽那样的强国。就是这个王氏高丽使韩国人(朝鲜人)自认为高丽民族。这就是三韩人成了高丽人的经过。但是这个高丽民族和高句丽民族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韩国人(朝鲜人)有意把他们的高丽和高句丽扯在一起,这种历史观才使他们如此顽固!

真正的高句丽王国是由大陆民族构成,贵族阶层是高句丽族,而高句丽族在唐灭高句丽后绝大部份被移民到大唐的中原。

中国史书的朝鲜是指商朝人萁子建的朝鲜国,后来燕国人卫满取代了萁子后人,建卫满朝鲜国。而韩国人(朝鲜人)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从没建立过国号朝鲜的国家。但中国史书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就记录过大陆民族建的朝鲜国。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这就是三韩人成了朝鲜的来历!

三韩人在20世纪以前,因为国家的弱小,大陆王朝文化先进历史悠久。而且三韩人精英都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所以把中国史书中的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祖先,从而把自己的夷的出身抹掉。中国皇帝对于这样的“亲戚”当然也乐于接受。这种历史观误导了两国。

三韩人脱离日本人统治后,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了摆脱历史文化与中国王朝的联系,竟编造了5000年的文明,并把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历史和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8

关于杨贵妃的下落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杨贵妃则逃往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替身是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于是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

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扩展资料:

杨贵妃死因传说

杨贵妃自杀于马嵬驿的说法,是正史的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

也有一些人认为,杨贵妃不是自缢而死,而是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除此之外,也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说法。比如刘禹锡曾写过《马嵬行》一诗。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然而,陈寅恪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

参考资料:凤凰网—马嵬驿迷雾:杨贵妃究竟死没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15

在杨贵妃东渡日本的典籍有日本学者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论证了杨贵妃东渡日本的看法。他认为,马嵬驿事变中,杨贵妃的侥幸活命,与陈玄礼和高力士无关,而是她起死回生。她的出逃得到唐代舞女谢阿蛮与乐师马仙期的帮助,最后得到日本遣唐史的帮助逃往日本。在东渡前,贵妃来到扬州见到了杨国忠长子杨暄之妾徐氏及其幼子。这批幸存者一起逃往了日本。

贵妃到达日本的时间为公元757年,正值日本的孝谦女帝朝代。贵妃抵达日本时,谢阿蛮和马仙期设法把贵妃东渡的消息传给玄宗那里。据说后来玄宗曾经派人东渡日本去找过贵妃,劝她归国。贵妃赠玉簪以为礼物,命来人带回献给玄宗。贵妃终于未能回归大唐而老死于扶桑。至于贵妃在日本的遭遇也是众说纷纭。据说,杨贵妃在的宫廷斗争中竟然阴差阳错地当上本女皇,即《新唐书》中记载的高那公去。

也有传说认为,杨贵妃海上漂了重病,因此抵达日本不久就病逝了。流传更广的说法是,杨贵妃来到后,与杨氏后代取得了联系,她们最居在民间,繁衍后代,日本现今还有为杨贵妃后代的家族。尽管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尚可置疑但是日本的确存在许多有关贵遗迹,久津有关杨贵妃的传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神奇。

例如说杨贵妃抵达久津后,此地开始出美女了,也有了“杨贵氏”等姓氏了。甚至在1963年,日本一个少女在电视上演出,她自我介绍说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并出示古代文件作证据对于这一点的真实性,有人指出,唐代中日交往非常密切,日本遣唐使也往来频繁。

杨贵妃及杨家位居高职,杨国忠的儿子还曾经任过外交部长,和日本遣唐使有交情是很正常的。“安史之乱”后,杨氏家族遭到血洗,日本使节救护其后代也是可能的;杨国忠的后代、杨贵妃本人来到日本,也并非不可能。那么杨贵妃到底是死于马嵬驿,还是出家做了女道士,还是东渡日本?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位倾城倾国的绝世美人究竟魂归何处,迄今仍然是没有谜底的谜。

扩展资料:

杨贵妃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叫杨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于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传说杨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羞花”一词由此而来。

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她被纳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这时的杨贵妃只有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737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的欢心,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745年,唐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第二年,队伍途经马嵬驿的时候,军队哗变,逼唐玄宗诛杀杨国忠和杨玉环。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赐杨贵妃自尽,时年杨玉环只有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

参考资料:

杨贵妃-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8-16
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

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严绍砀教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 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变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诗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地方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称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专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到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

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经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的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这些传说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实。

更为传奇是,根据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结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给唐玄宗的信物--发簪。以近弥留之日的唐玄宗时常拿着道士带回的信物,哎情嘘叹,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按当时的原始条件,杨贵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吗?采访:而到了2004年,中国歌剧舞学院和日本的这个演员合作,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了一幕一个大型的歌舞剧,就叫做杨贵妃,那么在这个杨贵妃的戏中呢,它明确的表示在安史之乱马嵬事变中,杨贵妃并没有死,杨贵妃当年呢由一个日本的留学生,帮助她从事变中脱逃,而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顶替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了,杨贵妃又度过东海到了日本。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是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倘若杨贵妃是被别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谁,史料明确记载,贵妃死后用紫色被褥将其草草埋葬,难道埋葬的是一个顶替她而死的人。

这些推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贵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发达的情况下,杨贵妃如何能顺利的逃到日本呢?现今的人对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漂洋过海是丝毫都不能想象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采访:刘教授(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唐朝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据记载,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够落实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那么经常有日本人来,来得规模最大的盛唐时候的使团达到五百多人,将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个规模,一般它来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载的能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所以那个时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较发达,当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们还要发达,因为在广州有驶舶使,就是对阿拉伯世界整个贸易,大量的中国瓷器出去,那个船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规模应该(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有记载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日本古称倭国。在唐代时才改称"日本",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员会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洲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日本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这样的遣唐使船能到达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大唐杨贵妃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留学生,遣唐使等,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苏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杨贵妃到达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县,后来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后人的猜测,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就算能幸存下来,她能怎样脱离大唐吗?当时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四军,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后来唐肃宗的指派,已经成为皇上的肃宗怎么可能容忍杨贵妃逃离大唐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死后,唐肃宗拒绝将贵妃纳入后宫名列之内,如此看来他们之间有极深的仇恨。

就在逃亡日本的传闻在民间炒得沸沸扬扬时,有关贵妃得下落,又传出了一种新得说法。

刘教授:很多的因素,促使人们愿意相信杨贵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她要不死的话,这些理由也是可以从逻辑上从推理来说是成立的,尽管没有依据,那么这样的话,人们就相信她是没有死,她应该是逃走了,那么逃到哪里去了呢,在唐朝的国土上, 她不可能生存,以为后来肃宗控制局面以后,他不能允许杨贵妃还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去处,而从当时的交通条件,中日交往来说那个又是很现实的。

严教授:至今为止,关于杨贵妃生死之事,中国学者就提出疑问,但是没有描述她生存的潜逃的路线,那么日本作品描写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想像的事实,那么他们都认为杨贵妃是通过东海交通到达日本的,那么这种东海交通的线路,它是基于当时唐朝逐渐发达起来的遣唐使是有关系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来实行的,那是一个艰难的时间很长的一个通道,那么隋朝后期通过东海,到了唐朝以后,日本就连续向中国政府派出遣唐使。

这样东海之间就开始了政府之间的交通,所以关于杨贵妃遣往日本的线路现在只有是通过东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够到达日本本土,那么这个线路呢,实际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事实上估计杨贵妃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个遣唐使,他间隔的时间非常的长,在整个遣唐使到达中国的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是十二次的,有说是十八次的,那么总而言之是不会超过十几次的,那么每一次的时间都非常的长,所以杨贵妃即使是从关中有可能存活被营救到东海,她迎接上日本的遣唐使,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极为复杂的转移手续,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的之下,以及在当时的总体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据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的报告来看,没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国的正式报告中提到有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如果说不是通过遣唐使到达日本的,那么她就不可能到达日本,因为中日之间当时没有海上的自由往来,海上的贸易开始于宋代,还不是一种一般的交通,所以我想,杨贵妃即使生存而能够脱逃,她到达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位于四川省营山县营山乡境内的太蓬山,地貌独特,山势险峻,早在晋朝初期,已经是道教圣地之一,隋唐之后香火鼎盛。传说太蓬山诸峰成莲蓬状,所以后人取荷花的莲蓬之意称其为"太蓬山",蓬山上仙雾缭绕,素有"蓬莱仙迹"之称。

当地人传说,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乔装打扮,翻秦岭,过巴中,跨州越县,终于来到太蓬山避难,立即得到道士们的同情和保护。而杨贵妃早年与道教关系密切,对太蓬山早就心向往。

四川文史研究馆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经率队来到太蓬山考察。采访:冯教授(四川文史研究馆专家):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结果在蓬山把她找到,而蓬山呢,登莱扬洲的这个蓬莱,在唐人的诗里面都是说它蓬赢,蓬岛很少说它是蓬山的,大蓬山实际上指的是蓬山(蓬莱),这样子就可以证明杨贵妃是到了蓬山,她之所以晓得蓬山是因为荔枝的路线,经常给杨贵妃运荔枝,她就晓得大蓬山这个地方,所以她才会走到大蓬山去,不然的话她就不会去了。

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蓬莱"会是指太蓬山吗?当年复活的杨贵妃怎么会逃到太蓬山呢?传说大唐时杨贵妃酷爱吃荔枝,唐玄宗专门开辟了一条荔枝路,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杨贵妃面前,而这条路就路过太蓬山。

后人称杨贵妃是知道这条路的,尤其太蓬山此地地势偏僻,适合躲藏,山上有一道观,杨贵妃早期信奉道教,自然得到道观内道士的收留。倘若唐玄宗派去的道士是在此山找到的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的发簪,但是为什么道士能够找的地方,其他人就发现不了呢?

传说杨贵妃就是在这里避难,度过她的凄苦晚年,死后葬在山下的村子里。来到山下我们看到了这个构造简单已经生了青苔的坟墓,奇怪的是这个墓上只刻了"杨氏之墓"四个字。采访:当地村民:因为我在这个山上住了好多年,我都是六十多了,我就是在这里干活,看个那个坟上面(记载)是个姓杨 的,那个时候姓杨的人呢,我们这一方看起来没有姓杨的,(后来我们)走到这儿来,我就听说,上一代的人说,有三个女的出来逃难,那时有两个陪同一路,她就在上头第二坡那里,还搭了一个蓬蓬。据村民说这个墓也是杨贵妃死后悄悄埋葬在这里,这个墓和对面的双乳峰有了奇特的联系。

两者结合起来被当地的村民称作"仙女坟",意思是墓中埋葬的是美人,杨贵妃死后,山下的村子称作"杨家村",当时的村里人隐瞒了贵妃的消息。太蓬山下的杨氏之墓会是贵妃的墓吗,杨贵妃真的终老太蓬山吗?为何史料里没有任何的记载,按照常理就算杨贵妃被葬在这里也会有记载的,难道是因为这座山地势偏僻造成的隔绝吗?

现今的人也无法去考证这些,只能是一些猜测吧。采访:王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玉环这些种种传闻,最后我来说这种种传闻归根到底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反映了天下人心对当年唐朝这个历史变故和有关当事人的态度,而天下人心的这个态度,在批评和同情并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以同情的感情为主。

杨贵妃是生是死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幻想。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形象化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我们永远去探索。

(如果中国几千年道教文化中所尊崇的仙山蓬莱是日本的话,估计要晕死不少中国人)
参考资料:CCTV-发现之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8-16
就是说杨贵妃最后没死在马嵬坡,而是被玄宗秘密送往日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