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作者

如题所述

《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

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黑奴重新获得自由,昔日奴隶主养尊处优的好时光随风而逝,飘得远远的。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臭架子,努力奋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条,连亚兰大上流社会的中坚分子也不得不降贵屈尊,卖糕饼的卖糕饼,赶马车的赶马车。

女性主义文学是开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的飞速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迅速深入人心。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场为了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而平等的女权运动开始了。1936年出版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2、作品特色

玛格丽父亲是律师,曾担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的主席。作为南北战争中落入北方将领舒尔曼手中的南方要塞,那个燃烧的夜晚成了每个亚特兰大市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受到父辈们的影响,玛格丽特自小便对那个未知的战争年代充满好奇,这好奇敦促着她探寻一切历史的痕迹。

她骑马与老兵出游,听他们讲述战争的故事,再加以肆意想象。这些想象出来的故事,只怕正是日后那个伟大故事的雏形。玛格丽特极善于从眼睛来描写人物特点,常常寥寥数笔便能使人活灵活现。她不喜隐喻,不用复杂的形容辞藻,不爱华丽的排比句式,更拒绝朦胧婉转的表述。

她只是忠实地、利落地,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脸庞如实描绘出来。常常觉得,米切尔用于写作的笔必定有着极其锋利的笔尖,才助她写作时如风般迅疾而不拖泥带水,席卷之后,隐隐现出女性的柔美之感。

小说一开篇便是极锋利的一句:“斯嘉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然而犀利过后,她又细细地公正地描述了这位女主角的长相,像是怕人想象不出似的,一眉一眼都实打实地写在纸上。最妙处是写眼睛。

斯嘉丽猫一样狡黠的绿眼睛,瑞德巴特勒戏谑而带着暖意的黑眼睛,阿希礼忧郁的淡灰色瞳孔,玫兰妮母鹿般温顺的棕色瞳孔,处处透着它的灵魂,每每都比人物动作更快地反应出情感。

即便是玛格丽特本人有意贬损的人物,她也调皮似的着意从眼睛落笔,像她借斯嘉丽之口形容英迪亚的睫毛稀疏如母兔,当真是又形象又刻薄,叫人忍不住也学着瑞德巴特勒一样,低低坏笑出几声来。

写人写实,写事更加真实,这是玛格丽特明显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的一点,她的文法似乎更像她个性本身,说的再直白些,或许更像她笔下的斯嘉丽一样,毫不避讳。细观玛格丽特的一生,桩桩件件,似乎都能和她笔下的故事有所牵连。

《飘》的故事落脚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取材于可信的历史故事,再加上米切尔本人的个人经历,几乎是真实到触手可及的地步。譬如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阿希礼的原型便是玛格丽特年少时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

而斯嘉丽的几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尔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亲的病逝为玛格丽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她从不得不成为父亲与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的活力而选择逃避,这和文中的斯嘉丽是多么异曲同工!

唉,若不是生活中有着真真切切的痛苦,人们如何从她的文字里读得出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叹息呢。
事实上,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的温厚的女性主义光辉,也是玛格丽特所独有的。她的外祖母曾是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主席,常常站在公众场合的凳子上。

用传教士布道式的口吻高声谴责着社会对女性的不公。玛格丽特想必受其影响颇深,然而却未如此激进。她用一种缓缓的,却坚定的方式诉说着女性的独特力量。玛格丽特不曾大肆批驳老旧的陈词滥调,只用一个个坚韧独立的女性剪影。

描画出一个个战争中还能挺起胸膛的南方淑女。当读到斯嘉丽站在十二橡树庄园的废墟中,对着残阳发狠念出的誓言时,不知多少姑娘颤抖着蓄满了双眼的热泪,手掌也忍不住紧紧捏住一个小小的拳头,心里默默念着:明天将是新的一天,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1948年8月11日,《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因车祸逝世。

  离1939年圣诞节只剩下10天,影片《乱世佳人》终于与观众 见面了。首映式选

  在《飘》的故乡亚特兰大举行,整个美国为之 瞩目。当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大明星

  费雯丽、克拉克-盖博等人 抵达亚特兰大时,从机场到酒店万头攒动,一路飘洒着五

  彩纸屑, 内战歌曲《南方,南方》回荡在这既年轻又守旧的城市上空……

  在亚特兰大洛伊大剧院门前,守候在这里的人们已经等了整 整一天。首映式的

  入场券非常难得,普通百姓能在此时此地见到 郝思嘉和白瑞德的扮演者已深感荣

  幸,更何况他们还将等来他们 的玛格丽特-米切尔——《飘》的原作者——亚特兰大

  的骄傲。 黑色豪华轿车由警车开道直抵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广场,在市长 的陪伴下

  玛格丽特来到麦克风前。主持人的介绍被一阵震耳欲聋 的声浪盖住,当玛格丽特-米

  切尔消失在门道中时,人群里又爆 发出惊雷般的喝彩声。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亚特兰大,她的父 亲是个身材矮小,

  性格稳重保守的老好人;她的母亲小巧精干, 浑身上下充满活力,笃信天主教,并

  且是一个为女权而战的斗士。 玛格丽特从小滚在男孩儿堆里,爱骑马,爱做梦,不

  爱红妆爱戎 装。由于周围的大人特别爱谈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的故事,那一 段段精

  彩动人的回忆滋养着小玛格丽特的灵魂。母亲希望女儿在 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玛格

  丽特却在做着文学之梦。她满脑子的幻 想,一肚子的故事,从悄悄写日记到偷偷写

  小说,创作的欲望时 时涌上心头,写来写去又对自己的才能失去自信……

  1918年,欧洲上空的战云飘扬过海笼罩在美利坚的土地上。 一批批热血男儿踏

  上了生死未卜的疆场,玛格丽特的哥哥和未婚 夫也在其中。这一年的九月,刚到史

  密斯学院学习不久的玛格丽 特-米切尔获悉未婚夫牺牲在德国战场上,才满18岁,她

  已经体 验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

  似乎这还不够,上天还要加重她心间的痛苦。1919年初,一 场流感夺走了她母

  亲的生命,玛格丽特甚至没赶上与妈妈最后道 别。父亲在突然而至的灾难面前乱了

  方寸;哥哥又一时半会儿挑 不起这个家。本来就无心念书的玛格丽特就此离开了学

  校。

  失去母亲后,玛格丽特像一匹脱缰野马,为所欲为,置社会 习俗与道德规范于

  不顾,弄得整个亚特兰大上流社会为之侧目。 就在这时,她结识了落拓不羁、潇洒

  风流的酒贩子雷德-厄普肖。 在亲友们的一片反对声中,1922年9月2日,玛格丽特-

  米切尔嫁 始了厄普肖。

  蜜月刚过,新婚夫妇之间已经出现裂痕。厄普肖是个白瑞德 式的人物,也可以

  说白瑞德的原型恰恰来自厄普肖。干出一系列 令她心碎之事,在新婚不久便弃她而

  去……

  厄普肖走后,他的朋友约翰-马什给予了玛格丽特不少关怀 和帮助。马什在她出

  嫁以前已经爱上了她,同时对她身上的才华 赞赏不已。在马什的帮助和鼓励下,玛

  格丽特当上了一名报社记 者。她干得很投入,也很出色。为了摸清高空作业者在工

  作时的 感受,她曾把自己吊在200英尺高的楼房窗外;为了用手中的笔 勾画出佐治

  亚州五位英雄将领的形象,她在图书馆里一扎就是几 个星期……她的生花妙笔将英

  雄们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在这时, 她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一写战争期间英雄的男人

  们身后那些了不 起的女性。

  1925年7月4日,玛格丽特-米切尔与约翰-马什结为夫妻。婚 后不久,她离开了报

  社。约翰想尽一切办法让她正视自己的才华, 他鼓励她动手写小说。玛格丽特几次

  动笔又几次放下,她时而激 情四溢,时而又信心不足。从1926年开始。断断续续写

  了九年。 200多页稿纸装在一个个大口袋里,没有成型,更谈不上定稿。 1935年,

  纽约一家大出版社的主编兼副总裁来到亚特兰大,他见 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并最

  终拿到了那一大堆未成型的手稿。 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飘)终于与读者见面

  了。玛格丽特自 己根本就没想到,赞美之言铺天盖地,海内海外印数陡增,一夜 之

  间,她成了一名英雄。

  好莱坞岂能放过这样一本“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美国小说”? 接下去,便是从小

  说到电影的艰苦历程。版权所属、剧本改编、 制片人、演员、导演……整整折腾了

  三年。终于,这部定名为《 乱世佳人》的影片和观众见面了,整个美国,甚至可以

  说整个世 界为之轰动,玛格丽特-米切尔再次受到世人的瞩目。

  《乱世佳人》成为百年影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小说《 飘》也在文坛上占

  有一席之地,不过,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活 却渐渐从辉煌走入平静,这是她想要

  的,也是她不想要的。

  1949年8月11日晚,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一场意外车祸将玛 格丽特-米切尔撞倒

  在地,她失血很多,昏迷不醒,医生们拼命 抢救,最终仍回天无力……一个传奇式

  的女子就这样走完了她那 不平凡的一生。她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儿半女,这个世

  界却因 她而留下一部感人的小说,一部不朽的电影佳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0
  《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平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在以后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见诸报端。这些稿件中有一组便是玛格丽特为过去南方邦联将领写的专题报道。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

  玛格丽特后来对人说,《飘》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其实,小说大部分章节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但她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很少对她的朋友们提起她的书稿。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创作,但几乎无人知道她具体在写什么。1935年春,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在全国各地组稿。当他来到亚特兰大时,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结果,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已经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7月,麦克未伦公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去》(汉译名为《飘》)。与此同时,麦克米伦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传。因此,1936年6月30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Q万册;第一年2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5万美元的代价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由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克拉克·加布尔和维维安-利主演的电影《飘》于1939年问世。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厚达1000多页的小说一直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说己被译成27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万册。

  《飘》的出版使玛格丽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这突如其来的盛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飘》出版后的第九天,玛格现丽特在给佛罗里达一位教授的信中讲述了她的体会:"我不知道一个作家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话,我绝不会企图去当一名作家。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宁静。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不善于与人交往;因为我希望工作,喜欢安静;也因为我身体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来,我的生活已经彻底丧失了那种宁静安谧的气氛"。

  玛格丽特的女佣人也回忆说:"小说出版的当天,电话铃每三分钟响一次,每五分钟有人敲门,每隔七分钟有一份电报迭上门来。公寓门口总站着十几个人,他们在静候着玛格丽特出来,以便请她在小说上签名。"

  而要求采访,邀请玛格丽特去各地巡回讲演,甚至要求她为各慈善事业捐款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仅第一周就有300本《飘》从全国各地寄到她的手里,这些崇拜者希望她签名后再掏钱给他们寄回去。接踵而来的版权,翻译权的纠纷又把她纠缠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务中。因此,不难理解玛格丽特为什么自《飘》发表以后,直至1949年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不过她留下了大量书信。她的书信集1976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题名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书信集》。
第3个回答  2012-04-05
《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平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在以后的四年中,就有129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见诸报端。这些稿件中有一组便是玛格丽特为过去南方邦联将领写的专题报道。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

  玛格丽特后来对人说,《飘》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其实,小说大部分章节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但她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很少对她的朋友们提起她的书稿。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创作,但几乎无人知道她具体在写什么。1935年春,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在全国各地组稿。当他来到亚特兰大时,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结果,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已经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7月,麦克未伦公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去》(汉译名为《飘》)。与此同时,麦克米伦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传。因此,1936年6月30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Q万册;第一年2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5万美元的代价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由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克拉克·加布尔和维维安-利主演的电影《飘》于1939年问世。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厚达1000多页的小说一直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说己被译成27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万册。

  《飘》的出版使玛格丽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这突如其来的盛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飘》出版后的第九天,玛格现丽特在给佛罗里达一位教授的信中讲述了她的体会:"我不知道一个作家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话,我绝不会企图去当一名作家。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宁静。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不善于与人交往;因为我希望工作,喜欢安静;也因为我身体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来,我的生活已经彻底丧失了那种宁静安谧的气氛"。

  玛格丽特的女佣人也回忆说:"小说出版的当天,电话铃每三分钟响一次,每五分钟有人敲门,每隔七分钟有一份电报迭上门来。公寓门口总站着十几个人,他们在静候着玛格丽特出来,以便请她在小说上签名。"

  而要求采访,邀请玛格丽特去各地巡回讲演,甚至要求她为各慈善事业捐款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仅第一周就有300本《飘》从全国各地寄到她的手里,这些崇拜者希望她签名后再掏钱给他们寄回去。接踵而来的版权,翻译权的纠纷又把她纠缠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务中。因此,不难理解玛格丽特为什么自《飘》发表以后,直至1949年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不过她留下了大量书信。她的书信集1976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题名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书信集》。
第4个回答  2006-04-23
飘》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是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她惟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当时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随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电影也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