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钱是什么钱?哪个朝代的?有什么说法吗?

另,折二、折五十是什么意思?

  太平者,时世安宁,政治修明,国强民富之谓也。太平盛世历来是人民群众所向往和追求的社会。历史上铸造发行了很多种带有“太平”字样的钱币,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理想。

  存世的太平钱可分为流通钱和厌胜钱两类。最早流通使用的太平钱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钱文有篆书、隶书,背面有水波纹、星点等。太平百钱铸造者不明,但该钱多出土于四川,有人认为是东汉末年据汉中的道教天师张鲁所铸。

  北宋太宗赵光义铸造的太平通宝钱是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太平”钱。太平通宝钱铸造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宋代第一枚年号钱。钱文隶书体,疑为宋太宗御笔亲书,为铜质小平钱。该钱铸造数量大,不仅作为货币流通使用,而且被人们视作吉祥之物,大量收藏保存。当时人们将太平通宝钱钉在帽子上,挂于衣带上,系于屋梁上,埋藏于墓葬中,甚至在姑娘出嫁的嫁妆箱底也放上几枚太平钱。直到现在,农村中有人建房盖屋时,仍会在地基下埋上几枚太平钱,以祈求纳吉祛邪。

  此后,辽代圣宗(1021-1031年)、南宋建炎年间李婆备、“太平天国”革命政权以及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等也都铸造发行有太平钱。南宋建炎年间李婆备铸造的太平通宝钱材质为银质。清代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铸造发行了“太平天国”、“太平圣宝”等钱币,有金、银、铜等多种材质。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建立“大明太平天国”,开炉铸造了“太平通宝”钱。这种钱正面文字、形制与北宋钱颇为近似,只是在钱币背面铸有日、月图案或“明”字,以示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

  除流通行用钱外,古代官府和民间还铸造了大量带有太平字样的厌胜钱,有大有小,背有吉祥语句或吉祥图案。现在发现的具有厌胜性质的“太平”钱,币材包罗五金,有金、银、铜、铁、铅、锡等,还见有玉、料、木质者。清代宫廷还铸造使用满文“天下太平”钱,正面为帝王年号,从乾隆至宣统列朝都有。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不仅我国铸造太平钱,安南(今越南)、日本等国家也铸造发行有太平钱。公元1726年,安南阮璜铸造太平通宝钱,背有“一”字样,又有重轮者,大多铜色昏暗,制造粗陋。还有太平兴宝、太平圣宝等钱。日本国在镰仓时代(1192—1338年)民间私铸有太平通宝钱,此后因对华贸易的需要,日本官方、民间又铸造发行了多种太平通宝、太平元宝钱及以“太平”为钱文的厌胜吉语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3
“太平”意指时世安宁和平。《汉书·王莽传上》说:“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温庭筠《长安春晚》诗中也有“四方无事太平年”之句。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就是上自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一致祈望的美好境界,民间有“宁为太平犬,毋为乱世人”之说,可见人们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愿望体现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流通货币上,便出现了以“太平”为名的各种钱币。

最早的“太平钱”应为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关于此钱的铸行年代及国属,史籍上并无确切的记载,只有《隋书·食货志》中谈到南朝货币流通情况时提及:“梁初……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稚钱、五铢对文等号,轻重不一,天子频下诏书,非新铸二种之钱,并不许用。”可见太平百钱在梁时已称古钱。长期以来,钱币界对此钱的来历莫衷一是,旧时曾有东汉末年张鲁据汉中时铸、西晋赵廞据成都建元太平(300~301年)时铸,孙吴铸、刘蜀铸等多种说法。1955年湖北武昌孙吴郑丑墓出土太平百钱128枚,同出铅质地券纪年为“黄武六年”(227年),时孙权尚称吴王,由此推测太平百钱铸行不迟于孙吴黄武六年。1973年江苏丹徒又出土太平百钱260枚,这两地都是当年吴国统治地区,因此有人认定此钱为孙吴所铸。但1980年四川成都小通巷出土一件完整的“太平百钱”钱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吴钱的说法。由于钱范一般只会出现在铸钱旧址上,因此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种钱铸于蜀汉成都。

太平百钱铸工精美,钱文有的为隶书,有的为篆、隶合书(图1),字形多变,笔划繁简不一。“太” 字有作“大”字者,亦有作篆书“世”字者。其实在中国古代,“太”“大”“世”三字通用,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庙、大学、大极、大室等,点是后人加上以区别大小之大;太、世相通,古也多见,如西周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或称世子,或称太子。因此“太平百钱”又有作“大平百钱”或“世平百钱”者(图2)。另有将“钱”字写作“金”者,应为“钱”之省文,故也称“太平百金”。此钱分光背和背有纹两大类,光背者形体轻小,而背有纹者形体较重,装饰曲折纹(有人称这种纹为水波纹)及星纹。星纹有四个的,也有两个的。这种曲折纹与星纹的组合前所未见,有古钱家认为此纹饰寓意祥瑞。在烽烟频起的三国时期,统治者铸行这样一种以“太平”为名的钱币,可以说是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在心理上的一点象征性安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