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怎么读?

我们老师说是高处不SHēng寒
给个理由先,晚上回来看.考试怎么写?

shēng。“高处不胜寒”出自《水调歌头》,在这首词里面的调是是 “(仄)仄仄平平。”。故“胜”读第一声“shē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高处不胜寒”的“胜”拼音(shèng)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胜:现在通读读第四声。

出处:

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词谱里“高处不胜寒”这句是 “(仄)仄仄平平。”。故“胜”读第一声“SHēng”

  见下:

  水调歌头

  *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
  △ △
  下七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前阕后七句与后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例词参考·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4-29
因为词谱里面。。“高处不胜寒”这句是 “(平)仄仄平平”。。“胜”字处该用平声字。。所以老师让念“SHēng”
第4个回答  2006-04-29
就是读一声,这里是禁不住的意思,前一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是禁不住寒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