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如题所述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原因如下:

1.海拔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从而导致其储热能力也比较差,最终导致其温度也比较低。之前报道的川航飞机前挡风玻璃碎裂事件中,飞行员就是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进行了十几分钟的飞机飞行操作。可见,即便我们在地面上热如狗,而高空中的温度却依然极低。

2.海拔越高,接收地面反射的热能越少。

除了空气多少对温度有影响外,地面反射热能的多少,对温度也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从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能,38%会被大气层以及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只有12%会被大气层吸收。而剩下的50%都会被地面吸收,所以地面也是空气温度一个重要的热源。

越是靠近地面,接受到地面的热量辐射越多,所以温度越高。而越远离地面,不仅接收到地面的热量辐射少,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的储热性能也很低。所以,最终导致了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所以,即便是在赤道上的乞力马扎罗山,因为其较高的海拔,也是终年白雪覆盖,成为赤道上的一道奇景。

扩展资料

海拔对人自身影响

1.海拔带来的生理反应都是短期的变化,人会逐渐适应这种高海拔的环境。

2.大气压对人的影响

大气压力不仅与海拔有关,还和天气有关。很多研究发现大气压对人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类:

1.是增加了疾病的发生;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发病率与季节有关联;

2.是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如对情绪的影响。季节发生变化时,精神病的发作率、自杀率和社会冲突都会受到影响;

3.影响是对人行为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分裂行为和治安混乱,随天气和大气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大气压低伴随着高海拔和暴风天气,气压高则通常是晴朗的天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9

1, 因为气压低,空气稀薄。海拔高的地区的大气保温较差,导致热量大量散失

2 ,海拔高的地方,云层少,晚上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弱,温度低。由于海拔高,白天吸收地面辐射少,因为,随海拔的升高温度越低,

3 ,大气的温度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白天,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就少,温度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对流层内,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

扩展资料:

海拔变化影响

对人自身影响:

1.海拔带来的生理反应都是短期的变化,人会逐渐适应这种高海拔的环境。

2.大气压对人的影响

大气压力不仅与海拔有关,还和天气有关。很多研究发现大气压对人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类:

一是增加了疾病的发生;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发病率与季节有关联;

二是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如对情绪的影响。季节发生变化时,精神病的发作率、自杀率和社会冲突都会受到影响;

第三类影响是对人行为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分裂行为和治安混乱,随天气和大气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大气压低伴随着高海拔和暴风天气,气压高则通常是晴朗的天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30
准确地说:
1 因为气压低,空气稀薄。海拔高的地区的大气保温较差,导致热量大量散失
2 海拔高的地方,云层少,晚上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弱,温度低
由于海拔高,白天吸收地面辐射少,因为,随海拔的升高温度越低,
3 大气的温度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白天,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就少,温度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对流层内,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
通俗地说:
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太阳的热量,而是来源于大地上空的空气,大地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向周围的空气中散发,因此,空气是自下而上逐渐变暖的。所以,山越高,得到大气中的热量越少,自然温度就越低;另外,山越高,空气愈稀薄,保存的热量也越少。因此, 我们登上离太阳较近的高山时,感觉到不是太热, 而是太冷。

参考资料:zerohfh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8-30
对流层的辐射来源不是大气辐射,而是地面辐射,所以越靠近地面受到的辐射越强 我们的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等许多层,由低到高顺序分布
我们知道对流层的主要成分是水汽、二氧化碳和固体尘埃,这些物质能够吸收长波辐射,根据物理学的原理,相对低温的物体放射长波辐射,相对高温的物体放射短波辐射 太阳放射太阳辐射,由于太阳高温,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无法被对流层的二氧化碳、水气和固体尘埃等物质吸收,于是来到地面上,被地面吸收,由于地面相对低温,所以再放射出长波辐射,这时大气才能够吸收地面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所以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离地面越近气温就越高 平流层中分布着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短波辐射,因此可以直接受太阳辐射,这样,平流层也就越离地面近气温越低 对流层上冷下热,造成热空气可以上升,冷空气可以下降,这样的话空气对流活跃,所以叫对流层,因此这一层的云雨现象活跃,因为云雨现象的本质就是对流运动 而平流层正相反,造成空气对流很困难,大气稳定,因此飞机多飞行于这一层 .气接收到地面辐射之后由于温度也比较低所以也放出长波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的原理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更容易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进而在放射出长波辐射来,所以农民用烧火的方法防止霜冻,就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 云彩中的水汽也可以加强大气逆辐射,所以多云的夜晚就比晴朗的夜晚要热。关于这些知识,您可以查看高一的地理书中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热力状况一节 。下面是我当家教的讲义,相关部分粘贴在下面:
3. 需理解的问题:
3.1. 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对流层厚度与大气对流运动的强度有关,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所以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大,可达17~18km;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厚度小,只有8~9km;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大约10~12km。另外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3.2. 天气状况与气温日较差: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多。
阴天,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少,气温高,因而晴天是气温日较差少。
3.3. 大气垂直分布与大气热力状况的联系:
3.3.1. 太阳辐射阶段:平流层的臭氧层起到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
3.3.2. 大气辐射阶段: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释放出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等长波辐射
3.4. 大气温室效应的意义: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有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3.5. 温室效应的过程

3.6. 大气各层各种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

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特点的原因
对流层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原因: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1.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km以上,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原因: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3.有利于高空飞行 原因: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1.气压低,空气密度很小
2.8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原因: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3.7.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3.7.1. 正午太阳高度角:面积、路程
3.7.2. 天气状况:
云量的大小和云层的厚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小,因而晴天比阴天太阳辐射强。
3.7.3. 地势高低:空气密度、路程
3.8. 大气各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8.1. 对流层:
对流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矿物燃料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
3.8.2. 平流层:
臭氧层是人类的天然屏障;
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制冷行业发展,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臭氧。
3.8.3. 高层大气:
电离层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
4. 几个重要的数据:
4.1.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在干洁空气中的比例
4.2. 大气的质量有3/4集中在对流层
4.3. 对流层高度:
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4.4. 平流层高度:对流层顶至50~55km
4.5. 臭氧层高度:22~27km
4.6. 电离层高度:80~500km
4.7. 大气上界:2000~3000km
第4个回答  2016-08-30
这与两个概念有关:湿绝热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增率
我从一个整体形象的讲,一团空气要跨过一座1000米山,在山脚下时空气为20度。接着空气不断攀升,按照湿绝热递减来算,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在气温下降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在降水后空气爬过山顶,开始下山,这时按干绝热递增率,高度每下降100米,气温上升1度。因此在山顶时,空气温度为20-6=14度,下山后温度为14+10=24度,这样也会产生焚风效应。

虽然以上是解释焚风效应,但是也充分说明海拔高的地区温度相对要低于海拔低的地区。主要还是由于湿绝热递减率这个概念。

高原地区云层稀薄,空气稀薄致使保温、吸热作用差,平流层中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太阳光里的长波辐射,并以热量的形式发射给地面,夜间地面再反射给云层,高原地区云层稀薄,所以温度偏低,昼夜温差也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