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的起源与简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阀部队的统称,与其他民国时期的军阀类似,四川军阀在名义上接收中央政府领导,拥护中华民国的旗号,但实质上这些军人或军人集团掌控着当地的“党政军”控制权,割据一方、自成派系。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在较长时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早期的有刘存厚、熊克武执政,中晚期的有刘湘主政(相对比较统一与集中)。刘湘于1938年在武汉病死后,川军又逐渐形成杨森、潘文华、刘文辉、邓锡侯、王陵基五个上将争雄的局面。

从 历史 溯源来看,川军的可追溯至清末军队的改制改编。时代背景就是满清政府鉴于在当时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儒弱、混乱等情况,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从而下决心改编军队。1901年,清朝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建立新军,规定全国各省共编练三十六镇(镇相当于后来的师),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1907年(光绪三十一年),正式批准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方案》,方案计划至1912年完成(但还没到1912年清朝代便结束了),这其中装备与训练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川军其来源可追溯到清未编练的四川第十七镇新军。1901年清朝政府涉军新政出台后,四川因省区域较大,兼控制康藏地区,清廷决定编练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三个镇,四川不仅负担三个镇的全部经费,每年还要定额接济邻省,同时,四川相继设立了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官弁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专门培养中下级军官(看得出来当时清政府还是下了决心改革的)。直至辛亥革命前夕,四川计划编练的三镇新军的任务并未完成,仅编成了十七镇。1905年四川编练新军步兵六营、工程队一队,1906年扩编为十营,未成镇之数。清总理练兵大臣亦劻在其奏折中称:“拟先成立一“混成协”,番号为四川暂编陆军第33混成协。步兵六营编为两标,另增骑、辎、炮、工四营。”

由于此“混成协”(规模大致相当于旅)为日后成镇做准备,故受“暂编”番号。陆军第33混成协由此而来,这就构成了日后名扬天下的川军(四川军阀)的雏形与主要物质与人员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