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的历史源流

如题所述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定派”更为繁荣。清代时,嘉定县城已成为竹刻工艺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邻原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他的儿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都继承此业。朱小松刻制“古仙佛”,世人评价很高。朱三松把父祖辈的传统技艺又推进一步,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虫、禽鸟,刀法精湛,无不精妙绝伦,具有新鲜灵动之感。后来,嘉定竹刻名家辈出,如明代的秦一爵、沈大生、侯崤曾, 清代的封颖谷、时大经、张学海,等等。嘉定竹刻极盛一时。
清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他们与晚明刻竹名家一样,大都精于书画,并遵循应物造型,随类赋色的艺术法则,大多数作品达到极物之体、尽物之神、得物之趣的境地。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或以工细见长,或以秀媚清雅为主,或以生动传神著称,风格各异,各有所长,见之于史籍的著名刻竹家,不下五十余人。其中,首推周颢。其行草跌宕奇伟,山水竹石尽得宋人名家神髓;镂刻山水树石丛竹,不假稿本,自成丘壑,皴法浓淡坳突,生动浑成,意境深邃,时为绝品。他是嘉定竹刻二百余年承上启下独辟蹊径的大师。
明正德、嘉靖年间,以雕镂为业的朱鹤以刀代笔,以竹当纸,融雕镂玉石之技和书画之法于刻竹,始创以深刻为特点的嘉定竹刻。其子朱缨,书画全能,刻竹师承家法,有出蓝之誉。所刻古仙佛像,可与吴道子的画媲美。朱鹤之孙朱稚征(号三松),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长画驴,刻竹更胜于父祖一筹。嘉定竹刻传至三松一代“器物愈备,技法愈精,声名愈盛,而学之者愈众”。秦一爵和沈汉川、沈禹川昆仲,以及汉川之子沈兼,刻竹因师从稚征而名闻遐迩。
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唯以时家后裔最为著名。时以成、时大经父子,刻阴阳文山水,遵前人规矩,清劲洒脱。时大经尤长于刻花果、酒杯之类。所制插屏、联对、珠盒、翎筒、图章、盛盘、奁具,工巧精雅独具一格。所创贴黄(将竹黄翻贴在竹器之外)为前人所未及。
民国以后,嘉定竹刻渐趋滞销,产品以贴黄为主,高雅之作寥若晨星。八一三事变后,刻竹店相继歇业。唯时文秀斋约维持至1947年。
新中国成立初,全县仅有潘行庸、叶田生等几位老竹人继续从事刻竹,赖以维持生计。1955年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组成,是年底,有张迎尧等八位知识青年,入组从师学艺。张迎尧的《上冬学》笔筒1956年在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1981年,嘉定县工艺品公司建立由王威等组成的竹刻小组,着手培训竹刻艺人。1985年7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致信嘉定县人民政府,信中说:“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此后嘉定竹刻有了长足发展。
1999年春,嘉定州桥法华塔下,新开了一家名曰“新篁馆”的竹刻店,由竹刻艺人张伟忠开设,生意兴旺,使嘉定竹刻重放异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