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的意思

如题所述

《秋晚的江上》古诗意思:想飞回巢的鸟儿已经倦了,黄昏前的太阳照在鸟儿的背上和翅膀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随着飞鸟的翅膀扑腾,这黄昏的太阳好像是从鸟的翅膀掉到在江面上一样。在那一瞬间,白色的芦苇顶端,好像一个女人美丽的容颜。《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首诗从整体的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在《秋晚的江上》诗人用到了驮着斜阳回去,一个“驮”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好像他确实背着一个很重很重的一个包袱。那么在这里,鸟儿真的疲倦了吗?他真的是驮着斜阳回去吗?这全部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想象描写出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我们的景物当中。在读的过程当中,鸟儿倦了累了,疲惫了。我们要读出一种轻柔低沉感觉。

《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刘大白,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当时有权势之人的文章,东渡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刘大白另一件不亚于新诗写作,却一直被人忽略了的文学成就,是他的《中国文学史》。这部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1933年)才出版的文学史,是他没有完成的一部巨著,500余页的篇幅只写了引论,上古至商,周至秦,两汉,三国至隋,唐6章(还有计划中的五代至元、明至清没有写)。

他的国学功底深厚,又不受当时政治倾向影响,谈各种文学样式的起源、发展、艺术上的优劣,都特有见地,也是中国文学史中较早出现的一部,对后来的写文学史者启示很多。

20世纪20年代,写作新诗的诗人受旧诗词的影响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的新诗都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除了是用白话来抒写之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往往和旧诗词没有多大差别。

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刘大白也正是如此,他虽想试着去写纯粹的白话诗,但这首诗在格律上还些许遵循古典诗歌原来的要求,所以还是可以看出来其受旧诗词影响的痕迹。《秋晚的江上》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整首诗富于旧诗词的情调,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同时又有诗人自己的风格,就像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