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拼音

如题所述

自相矛盾的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一、自相矛盾释义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出处:战国·《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自相矛盾”。

二、成语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三、成语寓意

1、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从而失信于人。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