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春闱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考试春闱是会试。

会试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礼部试(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元、明、清沿用。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

会试场所:

现存的会试场所保存的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庙,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在古代这种单间叫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考生才写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