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块

如题所述

印度板块以北、以东以雅鲁藏布江—那加—若开缝合带与拉萨—西缅地块相邻。

3.2.1.1 地层发育情况与组成特点

印度板块的东北部边缘自南而北存在下列构造带:喜马拉雅南坡震旦纪—古生代浅变质岩带,大部分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主脊前寒武纪结晶岩带;喜马拉雅北坡古生代浅海沉积带,代表了印度大陆的北部大陆架,该带北缘以拉轨岗日片麻状花岗岩穹窿与以北的陆坡分开;藏南中生代复理石混杂堆积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马文璞,1992)。

3.2.1.2 晚古生代以来区域组合及环境变化

石炭系、二叠系典型表现为发育冈瓦纳型冰积岩和冷水动物群,这可能与印度板块当时位于南极附近有关。位于冈底斯弧上的钙碱性火山岩属中侏罗世,说明印度板块北部的洋壳消减作用开始于中侏罗世前。羊卓雍湖等地蛇绿岩带南侧的晚侏罗世—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夹基性火山岩为碳酸钙补偿深度以下的细粒大洋沉积,说明消减过程中印度陆块北侧是有洋壳的。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的早白垩世蛇绿岩残片,则说明了新特提斯洋的存在。缝合带附近,藏南浪卡子地区辉绿岩中锆石SHRIMPU-Pb测年(江思宏等,2006),表明了新特提斯洋张开事件发生于侏罗纪—早白垩世的燕山期。至于关闭时间,缅甸西部的那加—若开带早白垩世即开始活动(黄汲清等,1987),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海相地层的最高层位为渐新世—中新世红色磨拉石建造的断陷盆地及主边界断裂南侧的中新世—上新世锡瓦利克群等,因此,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是在始新世及渐新世之间。

3.2.1.3 新特提斯洋关闭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规律

印度板块自约90Ma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地块分离,年均向北漂移约15cm,大约移动了2000~3000km。印度板块为已知板块中移动速率最快的。

对于碰撞过程,根据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记录,可分为主碰撞、晚碰撞与后碰撞三个阶段(侯增谦等,2006):

第一阶段,火山—岩浆作用与区域沉积记录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重要产物,记录着两个大陆自65Ma前后开始碰撞,并持续至41Ma(侯增谦等,2006)。

第二阶段,40~26Ma,除冈底斯南带断续发育少量高铝花岗岩外,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羌塘地体和青藏高原东缘,以钾质火山—岩浆岩为主体,钠质岩系次之,碳酸岩—碱性杂岩也有发育。青藏高原东缘的大规模走滑断裂带,与陆内俯冲过程有关。

第三阶段,时代为25~0Ma,对应于后碰撞伸展期。主要岩浆产物是高原腹地的钾质一超钾质岩浆岩、藏南的高铝—过铝花岗岩和高原东缘的基性火山岩系(侯增谦等,2006)。

3.2.1.4 构造演化阶段与构造层划分

从整个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时期,都处于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马文璞,1992),因此可将晚三叠世以前的地层均划归第一构造层(Pre T3)。

晚三叠世到古新世,为新特提斯洋发生、发展、消亡的旋回演化时期,因此可将其划归第二构造层(T3—E1)。

始新世到上新世,为新特提斯闭合后青藏高原碰撞隆升、东南亚各个地块发生逃逸、安达曼海及南海张开的时期,具有全区性,将其划归第三构造层(E2—N2)。

更新世到全新世,为印度板块北部为碰撞期后伸展构造发育阶段,发育出恒河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喜马拉雅山、孟加拉湾等现代地貌,表现为松散沉积物,属于第四系范畴(Qp——Qh)。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5
雅鲁藏布江真的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缝合带吗
百度百科: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这是高原上最年轻的一条大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缝合带,西起印度河谷,向东经阿依拉山、门士,过马攸木山口后大体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绕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后向南急拐,与印缅边境的那加山带相连;在我国境内长达2000多公里,连续性十分好。它由蛇绿岩、混杂岩、兰片岩、高压变质带和一套深海沉积层组成,标志了它是由海洋岩石圈在消亡过程中经构造变形后残存下来的遗迹。由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十分年轻,虽然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动,仍然保存完好;而且从蛇绿岩的化学成分和从含放射虫化石的硅质岩所代表的远洋深水环境,都表明属真正的大洋环境,代表了新特提斯主洋盆的位置。虽然目前从放射虫化石的时代看,大洋地壳主要形成于侏罗纪和白垩纪,但从其它地质资料分析,海洋从三叠纪晚期已基本形成,并且一直延续活动到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据古地磁资料推算,白垩纪时新特提斯深水大洋的宽度至少在1500公里以上,有人估计可达5000-6000公里。因此,在大陆碰撞前,已有大量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物质下插到了亚洲大陆下面的软流圈中,并参与了新的地幔对流循环。大陆碰撞后,海洋消亡,在缝合带中留下了一些残缺不全的海洋遗迹——蛇绿岩,并经过强烈的构造变形扰动,使原来位于不同环境和不同成因的各种岩石搅拌在一起,形成杂乱无章的混杂岩,并且具有强烈片理化、揉褶冲断和构造透镜体的剪切带。因此,缝合带通常是由蛇绿岩、混杂岩、深海沉积物等组成的强烈变形的巨大规模的剪切带。
雅鲁藏布江真的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洲板块碰撞的缝合带吗?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09年1月8日播出):从加拿大留学归国的地质科学家杨经绥,三十余年扎根高原,和岩石打交道,科研成果国际斐然。走进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杨经绥的办公室,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岩石所吸引,其中有两样是杨经绥最珍爱的。这叫铬铁矿,是不锈钢的原材料,采自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杨经绥的团队首次在里面发现了柯石英、金刚石等矿物。科研团队证实,这些新发现的矿物却来自地球深处300公里,进而发现,这些物质的形成原因并不是通过海洋板块撞击,而是形成于海洋板块扩张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说:(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地学界也引起很大反响,(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板块学说认为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缝合带,也就是说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而杨经绥研究员的这一发现否定了这一传统观念,认为雅鲁藏布江是海洋板块扩张造成的,也就是说雅鲁藏布江是个大裂谷,不是是印度板块和欧亚州板块碰撞的缝合带
地球膨裂说认为,不但雅鲁藏布江是海洋板块扩张造成的,地球上的大裂谷,都是地球膨裂形成的。如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俄罗斯的贝加尔裂谷、德国的莱茵裂谷、美国的科多罗拉大峡谷、日本的中央裂谷、菲律宾的菲律宾裂谷等许多大裂谷、最著名的是东非大裂谷。
所谓蛇绿岩,并不是单一的某种岩石。它包括一大套深黑色或暗绿色的岩石,主要是富含铁、镁的超基性岩(橄榄岩等)、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等)、以及大洋中典型的深海沉积岩(如硅质岩等),通常也称为蛇绿岩套。蛇绿岩不但在塞浦路斯有,还广泛出露于许多地槽造山带,例如乌拉尔、北美阿巴拉契亚、中亚、蒙古、环太平洋带、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我国其它一些地区。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发育一系列蛇绿岩带。对这些蛇绿岩产出的构造环境有洋中脊、多岛小洋盆、弧后盆地、陆间海盆、边缘海盆等多种认识。其中那一条蛇绿岩带代表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界线至今无法确认。我国的青藏高原发现几十条蛇绿岩带,按照板块学说蛇绿岩带是大洋关闭的证据的观点,青藏高原要有几十个大洋关闭,这是无法理解的。为了弥补板块学说的这一不足,有的科学家不得不提出了青藏高原特提斯洋的演化,经过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消减和扩张期的观点,提出了青藏高原是由多岛、多微陆块拼贴形成的观点。可是随着在青藏高原发现的蛇绿岩带越来越多,尽管板块划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青藏高原的形成、山脉的形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解释。
板块学说作为板块碰撞重要标志的蛇绿岩带不是出露在造山带的隆起带,而是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这是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缝合带的理论无法解释的。
地球膨裂说认为,大陆上的蛇绿岩和大洋中脊的蛇绿岩的形成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板内地壳膨裂的裂缝宽度、长度和深度,比6大板块膨裂时的裂缝要小的多,裂缝没有继续扩大形成海洋。由于膨裂后的裂缝很快合上,所以超基性岩(基性岩与之共生)涌出的量很小。超基性岩在岩浆的影响下,具有较高的温度,是一种塑性体。由于膨裂的裂缝上宽下窄,所以当裂缝合上时,塑性的超基性岩被挤出地表。因为当时这一地区的上面覆盖着海洋,所以在挤出的超基性岩上面沉积了一层海相沉积层,形成了蛇绿岩带。因此,蛇绿岩带并不是板块碰撞大洋关闭的证据,而是海洋曾经覆盖过整个地球、地球膨裂的证据。
作者:赖柏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