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瑟》,体会李商隐因“交友不慎”,而带来的悲情人生吗?

如题所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李商隐《锦瑟》中的最后一句,现在大多被人们用来祭奠自己曾经纯真美好的爱情。

顾随先生曾经狠狠地表扬过李商隐,说:“义山《锦瑟》可谓绝响之作。”

为什么?

因为这首诗晦涩难懂。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它晦涩难懂,倒不是说诗句的内容让人难以理解,一首七言律诗,引用四个典故。令很多文人和历史学家感到头疼的,是谁都不能说明白,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是爱情?是抱负?还是其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三十八岁,他的妻子王氏去世。这时,他刚好收到了时任东川(今四川三台县)节度使的柳仲郢的邀请,让他去四川梓州任职。李商隐在梓州生活的这四年,虽然经常郁郁寡欢,但是,却是他职场生涯中最稳定的一段时间,甚至一度对佛教产生了兴趣。《锦瑟》,就被认为,是创作于那个时期。

李商隐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在夹缝中求生存。他辗转在各个地方的幕府之间任职,只是做一些起草文书的工作,而且在每个地方的任职时间又都不长,过着游幕生活。他纵有满腹才华,却终不被重用。这和他年轻时候的错误选择有很大的关系。用现在的话归结起来,就是“交友不慎、点子不准”。

一、年少得遇令狐楚,何其幸运,又何其不幸

李商隐出身贫寒。父亲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跟随母亲回到河南郑州的家乡,生活艰难。但是他天资聪颖,跟随族中叔父学习,“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到十六岁时,“以古文出诸公间”。

李商隐十六岁的时候(829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大贵人——时任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使的令狐楚。令狐楚赏识他的才华,请他到幕僚去做巡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