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写诗词可以表示后宫的女子?

象是争斗的
血腥的啦!
又或者是失宠后的心态
如果有哪些较好的诗词网站,请不小气地提供一下好么?

  你好,这个网站还不错的,比较全http://www.cnpoet.com/

  长信秋词(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长信秋词(其二) 王昌龄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秋词(其三)
  作者: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全部注释

  1.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今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后者又名《团扇歌》,见于《文选》,后人疑为伪托之作。

  2.团扇:传为班氏《怨歌行》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以团扇为喻,写宫女受冷落被弃置的情景。

  3.昭阳:汉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等殿"。班固《西都赋》:"昭阳特盛,隆于孝成"。吕向注:"昭阳,殿名,成帝作也"。汉成帝时赵飞燕得宠,先为婕妤,后为皇后,居昭阳殿,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

  唐代诗人常借汉言唐。此诗借汉成帝时班婕妤、赵飞燕故事,并用《怨歌行》诗意,代后宫女性一抒孤寂之情怀。每天平明时分,得不到皇帝宠爱的宫女持帚清扫庭院,然后就只有与团扇为伴,消磨岁月了。那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因为它们尚能从昭阳殿上飞过,君恩如日,它们的翅膀尚有机会沐浴一点光泽。这是一种生命无着的深沉的幽怨和无奈,是古代宫中多数女性不幸生活的写照。诗人以冷峻之语出之,以无情之物比之,团扇、寒鸦极不足道,用于此处,则令人惊心动魄。《唐三体诗评》:"'平明'二字中便含'日影','秋'字起'团扇','寒鸦'关合'平明','寒'字仍有'秋'意。诗律之细如是"。《岘佣说诗》:"'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羡寒鸦羡得妙;'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怨沅湘怨得妙。可悟含蓄之法。

  王昌龄长于体会人情,并善于代女性言情。他写女性的诗很出名,其中宫怨诗尤其被人称道。如《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其五:"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又《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照阳"。《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另附孟迟《长信宫》可参读: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
  长信秋词(其四)

  王昌龄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长信秋词五首》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写了宫怨,这一首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宫中楼阁间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这里隐含着好几重对比。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复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寂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则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新承宠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过去,焉知将来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这一层意思,隐藏得比较深,但却可以意会。

  这重重对比映衬,把失宠宫嫔在目睹西宫夜饮的灯光火影时内心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极为细腻深刻,确实称得上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但却不让人感到刻意雕琢,用力刻画。诗人似乎只是把女主人公此刻所看到、所自然联想到的情景轻轻和盘托出,只用“知”和“分明”这两个词语略略透露一点内心活动的消息,其余的一切全部蕴含在浑融的诗歌意境中让读者自己去玩索、体味。正因为这样,这首带有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特点的诗才能做到刻而不露,保持王昌龄七绝含蓄蕴藉的一贯风格。

  长信秋词(其五) 王昌龄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怨歌行
  内容: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鸘换美酒,舞衣罢雕龙。[1]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作品注释
  注释:
  [1]鹔鸘:鸟名。雁的一种。这里代指以其羽毛制成的衣裳。罢:通“疲”。雕龙:谓舞衣上雕画的龙纹。

  简析:
  诗写一个宫女由得宠到失宠的悲剧命运,与诗题的“怨”字紧相关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3
描写后宫生活的主要是宫怨诗,此外还有宫廷爱情诗。
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颇为畸形而不合理。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干人”①。而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则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②于是,有了为数众多的宫怨诗。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正如孙月峰所说的“此后世宫词之祖”③。唐宋是宫怨诗的鼎盛时期,写宫怨诗的诗人多,诗作更多,不少诗词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写过宫怨诗,只不过数量有多有少罢了。
古代宫怨诗中最为常见的是那些抒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之怨恨的诗作。班婕妤的《怨歌行》便是一首抒写宫女“恩已断”之怨的力作: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姓班,名不详,婕妤是宫廷嫔妃的称号。汉成帝刘骜时,她被选入宫,受到宠爱,后见赵飞燕得宠,便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作《怨歌行》,托纨扇夏日为主人所喜爱,而秋天为主人所抛弃,抒写其失宠之怨情,揭示封建社会宫女的不幸遭际。
写宫女“未承思”怨恨的代表作首推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此诗通过叙写一个16岁入宫直至60岁也未被皇帝宠幸的老宫女的悲惨遭遇,抒写宫女的“未承恩”之怨,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与揭露宫廷的黑暗,颇具典型性。唐代另一位诗人薛逢的《宫词》也是一首抒写宫女“未承思”之怨恨的佳构:“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全诗通过宫妃晓妆而盼望君王恩幸而不得,与君王将临幸正殿之对比,以及对宫妃所处环境的勾勒,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宫妃“未承恩”寂寞无聊的怨情。
宫怨诗中也有一些抒写宫女渴望爱情与自由的作品。唐代诗人张祜的《赠内人》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此诗写宫女在月光下出神地看着双栖的鹭鸟,斜拔玉钗,以之剔开燃烧的灯焰,救出落在灯里的飞娥,从而,将宫女的怨情以及她对自由的渴望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出来,较之那些一味抒写宫女“未承恩”或“思已断”之作别有一番韵味。
宫女一旦入宫,大都将伴随着无聊与泪水活在宫中,直至死于宫中。唐代诗人杜牧的《宫人冢》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映: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宫女少年入宫,教习歌舞,可是直至老死也未能见到“君王”一面,更不用说受宠了,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此诗哀婉凄恻,对比鲜明,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对宫女的不幸命运予以同情,堪称宫怨诗中的上乘之作!

宫怨诗中还有一些诗将写宫怨与发盛衰之慨结合起来。这方面典型的当数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官》:“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荒废已久的行宫,庭院内盛开着的红花,以及“闲坐说玄宗”的“白头宫女”集合在一起,实则写宫怨与抒朝代盛衰之感有机结合,全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难怪清代的潘德舆要评赞此诗:“‘寂寞古行宫’二十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余字,尤为妙境”④。
宫怨诗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有语言直率,直抒胸臆的。唐代诗人刘方平的“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春怨》),白居易的“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探前殿按歌声。(《后宫词》),张祜的“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二首》之一),都是以写泪直抒宫女之悲情。也有含蓄蕴藉,曲笔写情的:
或借古讽今,抒写愁情。汉武帝刘彻封胶东王时曾回答长公主嫖的问话道:“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结果,“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后来,汉武帝宠爱妃子卫子夫,废了陈皇后阿娇,幽禁于长门宫,立卫子夫为皇后⑤。据说,陈皇后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抒写其失宠后的悲情⑥。后人便借古讽今,以长门怨泛指宫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棉”,明代诗人刘基的诗《长门怨》:“白露下玉除,风清月如练。坐看池上萤,飞入昭阳殿”,都是借古讽今,以写陈皇后的失宠曲笔抒写宫怨的佳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则借汉代班婕妤长信宫中的故事反映唐代宫女的生活,抒写其怨情。
或状写宫女之动作以抒发其怨情。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春词》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前两句写宫女新妆下楼,目睹宫门锁春光而愁上心头。后两句写宫女闲行至庭中,数花,蜻蜓停留在其玉搔头上。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宫女百无聊赖的万斛哀愁极其巧妙地抒写了出来。
或明写宫女之恨而实写宫女之思。如唐代诗人刘皂的《长门怨》:“宫殿沉沉月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写彻夜难眠的宫女,“恨君”而不是“思君”,明言“恨”而实写“思”,别具一格。
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宋代武衍的《宫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惟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以高墙锁春色抒写宫女被禁的悲哀,以落花飞舞出宫墙寄寓宫女渴望自由而不能如愿以偿的怨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乐景写悲情。如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诗中以春风送暖、鸟语花香的眼前乐景的描绘,以对宫女入宫前在溪边采莲的昔日乐景的追忆,反衬宫女今日的怨苦.收到了以乐景写悲,倍觉其悲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 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唐·自居易:《后宫词》。
③转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④《养一斋诗话》卷三,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校点本,下册,第2047页。
⑤参阅《汉武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八卷,第451—453页。
⑥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十六《长门赋》“序”,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清胡克家刻本,上册,第237页。
第2个回答  2008-08-23
梅妃姓江名采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父江仲逊,世代为医。江采苹聪明过人,9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并对父亲云:“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江仲逊便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表示对女儿的期望。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据王克芬《梅妃与〈惊鸿舞〉》一文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有深远的传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的“凤凰来仪”,当是人模拟鸟类动作的舞蹈;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而梅妃的《惊鸿舞》可能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杨贵妃,而知道江采苹的人恐怕不多。其实,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
江采苹,即梅妃,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她聪慧灵秀,能诗能文,9岁就能背诵许多诗歌名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写的八篇赋文,更在地方上传诵一时,是当时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
多才多艺的江采苹,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适逢玄宗开元盛世,唐朝国家兴盛,四海升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这时,深受玄宗宠爱的武惠妃不幸离开了人世。唐玄宗极重夫妻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武惠妃情有独钟。武惠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日见憔悴。唐玄宗在万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托。
近侍宦官高力士,看到唐玄宗悲伤的样子,自然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他力劝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来改变悲伤心境,重新振作起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力士奉旨挑选秀女,亲自出使闽粤,发现了刚刚及笄的江采苹,他疑其为天人,如获至宝。随即把她带进了宫中,侍候玄宗皇帝。
当时江采苹虽是淡妆轻扫,仍难掩如花容颜,她温柔文雅的言语,优美大方的举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时就掳获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对她疼爱有加,将当时众多的后宫佳丽视为尘土,专宠江采苹一人。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然而,当丰满、冶艳,浑身散发娇情媚态的杨贵妃出现之后,玄宗开始目眩神迷。
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洁;杨玉环如一株牡丹,丰腴娇艳。这俩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经分出杨玉环和梅妃的高低。十几年他面对孤芳自赏、清雅高洁的梅妃,现在已经审美疲劳了,不免有些意兴大减。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的体态充满了性感,楚楚动人,还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泼的性格,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撩拨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杨贵妃与梅妃自然展开了明争暗斗。一个要死守“阵地”,一个要占领“阵地”,战斗异常激烈。
而她们的战斗,开始表现出来的是一篇篇有感而发的诗文。
我们先看梅妃写的一首诗: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这首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其实际上是在讽刺她原来是唐玄宗的儿媳,不顾人伦,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竟然钻进了公公的被窝,还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其实,当时梅妃说的都是事实。
杨贵妃读罢,立即反击: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诗中的含义是说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宠得过头了,哪能与新春的鲜花争奇斗艳呢!
唐玄宗没有为梅妃的诗鼓掌,却为杨贵妃的诗叫好。杨贵妃的美,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情,媚惑了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转移到了杨贵妃身上,渐渐冷落了梅妃。梅妃的爱情也从此陷入了困境。在受到了冷落的同时,还要承受杨贵妃时时在玄宗面前的数落和诬告。后来,梅妃终于被迫迁入上阳东宫,过着和冷宫一样的凄清生活。
这时的杨贵妃,把她的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以及八姐秦国夫人全都招来了。她们四个就像四株香花,团团环绕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绿,奇幻万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焕发;她们又像四只蜜蜂,在唐玄宗的身上,像采花粉一样,吸取唐玄宗的“精华”。唐玄宗终日与她们周旋嬉闹,无暇顾及朝政,更把上阳东宫的梅妃忘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毕竟梅妃和杨贵妃风格不同,味道也不一样,一个“荤”,一个“素”。唐玄宗过度香艳之后,不由思念淡雅。一段时间后,唐玄宗不曾与梅妃见面,心里就时不时想起梅妃,想起梅妃的样子。一个梅花绽放的季节,唐玄宗漫步梅园,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与刻骨相思,心中暗生一丝悲凉,一种愧疚,一种和梅妃相见的欲望。一天晚上,唐玄宗怕杨贵妃知道,借口身体不适,没去杨贵妃宫中,独宿在翠华西阁,密遣一贴身小太监,用马把梅妃驮来叙旧。
“既然是陛下宠召,为何要深夜暗中而来?”“堂堂一国之君,为何如此怕那个肥婆?”梅妃虽然心中觉得窝囊,却不忍让玄宗久等,还是乘马来到了翠华西阁。一双旧日鸳鸯又相拥在一处,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悱恻。
这事还是被杨贵妃知道了。杨贵妃不待宣召,到翠华西阁推门而入,劈头问玄宗:“你把梅精藏在何处?”玄宗假装若无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阳东宫吗?”杨贵妃见唐玄宗赖账,话题一转,说:“何不宣来,我们一同到骊山温泉享乐一番!”说得玄宗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杨贵妃装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这里乱七八糟,床下有妇人金钗,枕边留有余香,这夜是何人为陛下侍寝。为何欢睡到日出还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见群臣?”她竟然说,妾要留在这里,等唐玄宗上朝回来。
唐玄宗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脸色已经铁青,但他却不大嚷大叫,就以蒙头大睡的方式反抗。杨贵妃毕竟聪明,也怕事情闹僵,无法收拾。她拿出看家本领,装痴卖娇,哭闹了一番,然后愤愤而去,回娘家去了。
杨贵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侍使把她接回宫中,据说接了三次才接回来。
当然,唐玄宗有时旧情难忘,常怀着一种怜悯和补偿的心理对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尝荔枝时,又忆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见珍珠,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即写了一首诗,夹在珍珠里退还给玄宗。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诗人称《一斛珠》。
流光易逝,青春不再,梅妃在上阳东宫已经度过了十年寂寞岁月。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还有她梅妃的一丝影迹。她想,如果皇帝旧情不忘,梅妃就有一线希望。于是,她写成一篇《楼东赋》,来陈述心中的许多感慨。
据说,这首诗写了她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她对玄宗,对贵妃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然而,不但于事无补,还差点被杀。如果不是触动了玄宗的爱怜之心,恐怕她当时就在杨贵妃的挑唆下,命归黄泉。
在这场爱情的争夺战中,杨贵妃那一方是人多势众,风头正盛;而梅妃这边则人单势薄,已经彻底败下阵来。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西南,后来,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被留在宫内的梅妃为了不让叛贼污辱,也为负心于她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用白布将自己层层包裹,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殒。
100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人们仍然怀念她,称为“祖姑皇妃”,并修宫造像以供祭,宫名就叫“浦口宫”。该宫雄伟壮观,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栏镂空木雕,极为精美,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瞻仰。旧时兴化府衙门口的对联写道:“荔枝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40120.htm

第3个回答  2008-08-23
这首赋是很有名的,虽然不血腥,但是失宠后的心态

长门赋>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廓独潜而专精兮,天飘飘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恍恍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闰兮,举帷幄之襢襢;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榄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彷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嘷以哀号兮,孤雌踶襢以于枯杨。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按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踪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愆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忽寝寐而梦想兮,魂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第4个回答  2008-08-23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等闲变却故人心③,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④,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⑤,比翼连枝当日愿!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