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一鸣惊人,不过是厚积薄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于成龙从小读书就勤奋刻苦,入朝为官一直是他的事业与毕生追求。

他从小就一直在参加科举考试,从明朝考到明朝灭亡。他在明朝末才被朝廷举为贡生。

贡生就是优秀的秀才,可以去京城的国子监读书。去了国子监才有机会被大boss皇帝发现,从而得到报效朝廷的资格和机会。

在于成龙做贡生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快要垮台了。朝廷各个官员都焦头烂额,没有时间管这些学子们,所以明朝的时候,于成龙没能当上他一直心心念念的父母官。

清朝取代明朝后,为了实现满汉一家亲,好多明朝时期的学子可以继续在清朝读书考试。

于是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复读”了四年。

35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很不幸,名落孙山。

后来已经44岁的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去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当县令。

这个地方非常偏僻,是遥远的荒凉之地,当时没有人愿意去当县令。但是于成龙不在乎,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了绚丽的篇章。

于成龙在广西罗城当公务员时,考评是A+(卓异);在湖北黄州和福建当公务员时,两次考评也都是A+(卓异)。

扎实的业务能力让他的仕途扶摇直上,但是真正和大boss 皇帝交心的却是康亲王的极力举荐。

于成龙当官所有的工资都奉献给了老百姓,一分钱没往家里寄。他又不屑于钻营职场的福利“火耗”,所以他的生活很贫穷,人称“于青菜”、“于糠粥”,常年不吃荤腥。

但是大boss只是道听途说他的清廉事迹,哦,这个人业务能力很强,也很清廉,其实真正的于成龙是什么样子还是不够了解的。

大boss真正开始由衷赞赏于成龙是因为康亲王的举荐。

有天康亲王碰到于成龙的助理,助理居然拿着于成龙的衣服典当换钱。

好奇之下,一路询问助理外加留心地观察于成龙,康亲王发现于成龙是真的清廉。

晚上康亲王自己掏钱请于成龙喝酒,他们举杯畅饮,开始相知相交。康亲王被物质贫苦的于成龙震撼了,感动了,世界真有这样的人,是我们大清朝的幸运啊!

刚好皇帝召康亲王回宫,激动的康亲王向康熙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加赞赏于成龙。所以于成龙在和大boss的面基中,他真心被接纳了,60多快要退休的年纪里,仕途又更进了一步。

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复读生,从少年考到中年。人到中年后,捡了个别人不要的苦差才勉强当上公务员,从当官后就一直高升,被康熙赏识,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靠得是他的幸运吗?

巴菲特说过:“今天的投资者不是从昨天的增长中获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每个人都在迎接新的风口,机会一直都有,关键就看你是否抓得住。

广西罗城的县令是于成龙事业的开始,当时为什么其他人不要这个职位?

肯定有人会说,那里又穷又偏僻荒凉,傻子才去自讨苦吃!

其实这都是表象,本质原因还是人们的不自信。他们不相信自己能胜任那个扶贫官员,不相信自己能管理好那片野蛮的地区,所以他们没抓住机会。

历经半生考试的于成龙不一样,他也苦过,他了解百姓,所以他当官时不仅爱民如子还断案如神。

前半生的厚积让他坚信自己能做好父母官,所以他勇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从此他的才华有了施展的平台。

与伯乐康亲王的相交是幸运吗?

并不是,他常年严于律己的清廉只要被人看见就会感动,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俘获。他的努力总将有一天会被人看到,不是康亲王也有其他人。

机会一直都存在,就看我们是否能把握。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努力没有意义,去努力吧,去奋斗吧,去不断精进自己,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