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哥品宋词】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每年毕业生毕业前让我写一段寄语,我总会写“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句词就来自苏轼写得《望江南·超然台上》。

这首词是苏轼任职密州时所作的作品,是苏轼的早期词作。这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作品,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苏轼登上超然台,借所见之景,表达自己当时的一种心态。

·超然台·

有几个台因为苏轼而全国有名,流传千年,超然台就是其中的一个。

超然台是密州(今山东诸城)城的一座高台城墙。苏轼到任时此台已经荒废,苏轼将其修葺,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命名为“超然台”。“超然”即有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苏轼的《超然台记》让超然台全国知名,而苏轼非常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此台上一气呵成的。站在超然台上,可以看尽整个密州城。

·风细柳斜斜·

词的上阙用白描的手法写密州城的春景。

此时还没有到春深时节,微风吹过柳树枝条轻轻晃动。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即见全城之景:近处的护城河(壕)半满的水微微闪动,城内的春花纷纷绽放。远处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朦胧之中透出了烟火的气息。

上阙的描写,淡墨中挥洒出一幅烟水朦胧、满城飞花的密州春景图。登高望远,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半壕”、“一城”、“千家”这三个数量词用得非常精妙,近景与远景的切换使得色彩上出现了强烈对比,写出了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词人的情绪也随眼前之景变化,便为下阙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寒食节·

下阙中提到的“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二天。

寒食节的由来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时流亡海外,没有粮食,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给重耳吃,重耳非常感动。当重耳当上君王时,介子推看不惯旁人争功讨赏的行为,携母进山隐居。晋文公亲自去深山寻找却不得见,便放火烧山,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树下,晋文公见其忠孝非常佩服。

后人为纪念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特设“寒食节”来纪念他。寒食节这一天只能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不可生火。寒食节后生得火又被称为新火。寒食节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寒食节也有纪念已逝之人之意,与清明节的习俗类似,要归乡祭祖。

·诗酒趁年华·

下阙的开头点名了登台的时间:寒食节后。寒食节的习俗无疑加重了苏轼思乡的情绪。词人想要借酒浇愁,但酒醒后只能一片叹惜:回不到的过去,回不去的故乡。此时苏轼已在外任官多年,很少能够回家。此情此景,此种节日,苏轼更加思念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家乡的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是全词情绪的转折之处。这里的“故人”据称是刚到任密州通判赵成伯。赵成伯是苏轼的四川老乡。老乡见老乡,本应两眼泪汪汪,但苏轼却要摆脱思乡之苦,不要沉浸在过往之事中,就像用新火煮新茶一样,一切都要往前看。苏轼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而结尾之语“诗酒趁年华”更是点睛之笔,与开头的“春未老”遥相呼应。不要自怨自艾了,趁着大好时光抓紧喝酒写诗,享受生活,表现出了苏轼超然、洒脱的神态。

全词紧紧围绕“超然”二字,词人与读者都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词的下阙句式巧妙,既上下句相对,又句中自对,形成了整齐的句式,富有结构美。全词笔调流畅,豪俊洒脱,用斜柳、楼台、烟雨、新火煮新茶等细腻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将异乡之景与思乡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写出思乡,又写出超然于物外,以无往而不乐的态度看待人生,化解种种愁绪,笔力清丽自然,富有余韵。

《望江南·超然台作》仍有词人在朝廷受排挤后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惆怅,但苏轼已在人生感悟了一些道理,表现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苏轼是一位豪放派的词人,但他的婉约词写得也很有特色。除了这首词,《减字木兰花·寓意》与《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都是非常优秀的婉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