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

如题所述

故事一: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故事二: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

故事三:苏轼和堂兄妹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菜园中掘土。每次掘土,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这石板既有晶莹的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当他们敲击的时候,石板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故事四: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进士有三百八十八人,名列第二。值得一说的是,他本来能名列第一的,但是因为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了他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极为欣赏,一时认为是自己徒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给了个第二,《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

故事五:苏轼是一个无肉不欢之人,早在“东坡肉”叫做“东坡肉”之前,他就已经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发明了“东坡肉”。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东坡肉”,被叫做“回赠肉”,只因苏东坡曾经收到百姓猪肉、羊肉等谢礼,于是他自己做了这道菜赠与百姓,百姓吃后称为“回赠肉”。

拓展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