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一味》——食中百味

如题所述

晚上看一本书,看的饥肠辘辘。这本书就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食一味》,本书有一个让人想食指大动的封面,应该是水饺和蒜汁。想想,把美味的饺子放在蒜汁里沾一沾,然后放在嘴里咀嚼、下咽,真是人生一大开心事。谈到吃,我脑海就会出现很多美食,有过桥米线、羊肉串、玉米面、关东煮……但是,这些吃食,感觉与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美食相比,都失之色,差之味。有些时候,文字比实物更有感染力。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章不追求词藻的华美,也不追求内容的玄奥深奇,就如多年好友和你闲话家常。这是一场没有距离的交谈,让你品咂出生活的本身滋味。

《一食一味》是作者从小吃上感怀生活,没有特别复杂的吃食,每一道小吃都有着很简单的做法。虽简单,不敷衍,日子就应该以这样的姿态过。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里没有急迫感,没有浮躁态,有的只是踱步庭院的从容闲时。

《一食一味》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常酒菜。主要写的作者家乡的一道道日常小吃,马铃薯、萝卜、蚕豆、豆腐、栗子……这些常见的吃食,在作者的文下一字排开,好像看到了它们的颜色,嗅到了味道。第二部分是四方食事。作者游历过的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而使这些味道延续的就是各地的各色美味。从金华火腿到梁山的鱼,从长沙臭豆腐到昆明的米线,从昆明的茶到沽源的马铃薯,它们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散发出诱人的味道。第三部分是吃食与文化。学习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时,我总是感叹古人的命途多舛,为古人悲泣哀伤,却从来没有深究过里面出现的菜在现在是什么。作者在这里让我明白了,“葵”乃“冬笕菜”,具体“冬笕菜”是什么样子,作者有详细的描述。汪曾祺先生还从古文里的珍馐分析古人的吃食,从下酒菜到面食,都有所涉及。吃食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吃上品读文化,也是一个有趣的点。

文中,有些吃食作者还配有做法,如果有兴趣,大可以自己动手去做。生活的乐趣不也体现在洗手做羹吗?

书中的一道道小吃,都是制作者的心意,还承载着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读文,感受到了美食的诱惑还有俗世中的自然风趣。正如作者所说:“活着真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