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电商零售渠道份额占比第一

根据2004年正式实施的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服装零售业态主要有大卖场、百货店、服装专业店、购物中心和厂家直销中心、无实体店铺这六种形式。

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实现9974.6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电子商务零售额所占市场份额为36.4%,排名第一;其次是百货店,零售额所占的市场份额为29.0%;服装和鞋类专业零售商(专卖店)排名第三,零售额所占市场份额为19.0%。

专卖店在服装零售全渠道占比稳中有增

近年来,我国连锁商业发展极为迅速,开展服装专卖品牌店连锁经营已成为众多服装商业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增强实力的主要方式。国内绝大多数服装品牌都是采用“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相结合的运作方式。2016-2019年,中国专卖店在服装零售的全渠道中占比稳中有增,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幅下滑至17.8%,但2021年迅速回升至19.0%。

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大卖场(如沃尔玛、家乐福)、会员店(SAM店)、仓储式商场等大型综合卖场已经成为与百货商场竞争服装销售的主要对手。受电商崛起、叠加2020年疫情爆发影响,2016-2021年,中国大卖场在服装零售的全渠道中占比大幅下滑,从2016年的2.7%下滑至2021年0.6%。类似地,2016-2021年,中国百货店在服装零售的全渠道中占比逐年下滑,从2016年的40.5%下滑至2021年29.0%。

服装鞋帽网上零售总额不断增长

后疫情时代,无接触消费进一步推动我国线上消费的成熟发展,消费渠道线上化、电商形式多元化,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后劲十足。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16-2021年,中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网上零售总额不断增长。2021年,中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网上零售总额达2.84万亿元,同比增长8.3%。

森马服饰线上收入增速最高,七匹狼降幅最大

后疫情时代,龙头服装零售品牌不断加码新线上渠道,如直播、社交电商等,在产品布局、客群定位、文化导向等方面打造线上专供系列,线上收入占比日益提高;新锐品牌通过不断打磨产品、升级服务,以Z世代为核心客群,不断适应年轻化客群的潮流化诉求,品牌向上能量不容忽视,尤其在产品体验、溢价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品牌知名度上,擅长激发大众消费热情,占领消费者心智,成为细分领域龙头。

2021年,安踏、李宁、森马、太平鸟、朗姿、海澜之家等公司服装线上贡献继续提升,其中森马升幅最高,2021年线上收入占比达42.21%,同比增长3.71个百分点。而七匹狼、爱慕、歌力思、地素时尚等公司线上收入占比较上一年下降,其中七匹狼2021年线上收入占比降幅最大,2021年线上收入占比达40.83%,同比下降2.81个百分点。

数字化和综合性是业态发展方向

纵观中国服饰零售市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服装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与几年前百货零售业作为主导业态的市场状况相比,当今服装市场中,技术创新与材料、物流、品牌传播、销售模式等方面结合,不断更新服装品牌的外延与内涵。品牌与业态的创新成为目前品牌大发展时代的关键词,未来数字化和综合性是业态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森马服饰为例,2022年,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公司线下聚焦重点省份投入,优化渠道结构,继续加快购物中心渠道拓展;提升新店质量,重点关注可比店店效提升,强化渠道运营中台组织职能,持续深化全价值链业务变革,扩大公司统一控货的门店范围,提升门店商品运营效率。线上则进一步拓展直播渠道,赋能零售商的自播能力建设。

而在大数据营销方面,森马服饰持续推广“舒服时尚”品牌定位,针对95后新青年策划全域品牌传播大事件,增加线上平台的营销投入;围绕产品的功能,结合消费生活场景需求,进行品牌传播内容创意;贴合年轻人的喜好,增加短视频内容投放,加强与年轻人的互动,强化重点品类的品牌心智。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服装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0

现状:

    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2.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

3.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非常贫乏。

延伸阅读:

服装行业简介: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15

中国服装业有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们的服装设计水平低,这也是我国服装业只能替别人加工高档名牌服装、自己的产品难以成名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差距非常明显。  服装业在加入WTO以后,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人民币汇率上升也对出口造成深远的伤害。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和羽绒服,这片领域诞生了杉杉、雅戈尔、波司登、雪中飞等众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 

二.中国服装业发展的困惑 

(一)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有人说: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服装企业做大了,往往是伴随着仓库急剧增大的代价。企业的销售翻了好几倍,帐上的现金却没见增长多少。难怪很多老板说,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由于服装季节性明显,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最令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之一。  企业的库存表面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需求呈现多样化,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市场需求特点的研究是服装行业比较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企业无法将自己的产品精确的或者有针对性的投放到这些需求者的市场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库存,一方面是服装消费严重落后。

在中国,即使在一个城市中,市区和郊县的消费满足程度就存在相当的不同,城市消费过度,而在三类以下的城市却相对处于消费热点匮乏的状态,超级女生作为一种消费热点,最大的消费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装企业缺少抓住市场热点的能力,因此无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规模的能力。市场经验的局限和研究的亏欠导致相当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行不成市场转化能力。渠道已然成为服装企业的制约短板。 

从企业经营的导向上来看,中国的服装企业普遍没有一种行业地位占位的意识和行为,企业经营主要还是从纯制造的角度来设计的,资源配置也是这样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另外,企业可能对广告、传播、裁剪款式、生产管理比较在行,但是对市场上的销售环节就显的力不从心了,尤其是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发展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目标,生产多少肯定是不知道的,在产能的压力下,肯定要形成库存。  

(二)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国内的服装企业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关键是快和灵活的反应与应用),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是从纯制造型企业往市场导向型企业发展)。重视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服装产业时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韩国靠美国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车行业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时尚品牌上升初期,无一例外不是从外观设计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术核心的部分开始的。  

(三)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非常贫乏。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的战略现状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从服装企业内部来看,人才将一直是困扰经营的问题之一,时尚性质决定服装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是高度流动性的,综观世界知名服饰公司,其设计与生产总是处于地理上的分离状态,生产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约型路线,而设计走的是智慧经营的路线,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  设计源于生活,至少要相应的生活场景支持。  因此,需要对设计和生产进行办公分离,而那些达不到原创资源支持的企业,就不要去想原创的事情,干脆就做一个彻底的跟随与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结合对渠道的整合,把类似沃尔玛的大卖场经营理念移植到传统的渠道经营过程中,以满足中国中层以下的阶层的时尚生活为主,这样就可以在人力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适应,中国中产以下的阶层在2010年的消费升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此,不要去挤独木桥。  现在已经走在原创道路上的企业,就要审视自己了: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满足中国快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能力,中国到2010年非实用的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将达到2.5亿,在全球化状态下生存起来的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品牌消费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纯粹的设计人员,还要相应的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部门,还有市场营运部门,这是一个强大的品牌机器,要做就做最好,结合自身的经营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人力价值差距很大的设计和生产进行地域分离。时尚是成本很高的经营战略,要创造条件去满足时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际、提升等的环境。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人力总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掣肘因素,企业需要的是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然后去进行相应的人类配置,否则,企业即使花高费用找到顶尖设计英雄,也不会留住,经营战略不解决,就是对自己的资源现实认识不清楚,因此,根本无法承载品牌之重:总感觉差一口气,就是说的这样的情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