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且结和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说你的理由。

七年级课时提优计划作业本,语文。

偷乐,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在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

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

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幼稚。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以及天真。慢慢地,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这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欢乐的心理,“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对老师的“和蔼”。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

扩展资料:

《从百草花园到三味书店》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展示了作者从童年玩耍到学校阅读的过程。第一部分是写《我的天堂》中的百草园林游戏,描述非常详细,里面快乐、有趣,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第二部分,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白草园,去三味书店读书。作者把握了几个新鲜的方面,写了书校的风景,充实而善良的老师和孩子,寻找阅读之外的乐趣,这是本文的重点。第二部分描述的风景很好,可以更加注意它。

整篇文章内容丰富,开、闭、活、彩,文章本身在文体结构和语言上的优势值得学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散文入选2006版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1][2]
作品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创作年代
1926年
作品出处
《朝花夕拾》
文学体裁
散文
作者
鲁迅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者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从这里头看到了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了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很巧妙。把这两大断片连缀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第3个回答  2018-10-14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无趣,沉闷的。因为从21自然段大家读的事物可以看出:学习的内容还是很老旧,无新意。
第4个回答  2019-10-15
三味书屋的生活:单调、无趣、沉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