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沙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沙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黄土高原。

不过,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有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对此,有科学家又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认为黄土高原是喜马拉雅运动带来洪水泛滥,黄土沉积和新构造运动抬升形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0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09
是不是气候的原因。靠近沙漠就干旱少雨有受到沙漠风沙的干扰,水土保持不良的结果吧。
第3个回答  2021-03-01

新中国地质科学家刘东生,带领团队多年科研攻关,历尽艰辛,最终帮我们读懂了那本黄土天书!得到了世界认可的理论,解开了黄土高原形成之谜 ——— “新风成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