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四面歌残的典故比喻什么?

如题所述

此用《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近现代〕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译文: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扩展资料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瑾十八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

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光绪二十九年,秋瑾与王廷钧矛盾激化,写了这首总结婚后及北京生活的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借指处于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扩展资料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5

本指处境危急,进退维谷。这里化用典故,虽然国事艰难,但大家齐心抗敌,总可以打败敌人,拯救国家的危亡。

这阕词写于1903年中秋节,她不满封建家庭约束,感叹时局的险危,无心做闺中女红,时时有展翅腾飞之志,在这首词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点明写作的时间和环境。“小住京华”是短暂逗留,终究要离去的意思。唯其如此,才有“早又是,中秋佳节”的感慨。一个“又”字,很传情地透露出词人抑郁与无奈的情绪。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具体描绘秋天的景色。写秋必写菊,写菊有两种含义,一是寄托愁苦,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二是状情怀,作者借秋菊临霜雪而不败的风骨,表达傲霜雪、志不夺的性格。这两种含义融为一体,是词人心理的真实表露。

扩展资料

这阕词由佳节思乡忆亲写起,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郁闷情怀。全词基调悲壮而不忧戚,有眼泪,却没有悲痛欲绝,不可自制的怯懦感。尤其是“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两句,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魄,读来让人肃然而生敬意,荡气回肠,一代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立刻就浮现在眼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03
四面歌残 借指处于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清秋瑾引用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诗人秋瑾用楚的绝境比喻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秋瑾是我很喜欢的诗人,晚清的奇女子。这是她东渡日本求学之前写的。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第4个回答  2020-01-09
来自于秋瑾的满江红,这句话运用的是我国古代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围的典故,形容英雄穷途末路无奈的说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