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内向的人就会自卑

如题所述

也不一定 内向是性格的问题 有天生的 也有的是不自信造成的 也就是自卑 自卑就是不自信的意思 内向的人不一定会自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5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现。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首先你要战胜自卑
1、认知法 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自卑者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抱负,自我评价协定高,当在学习生活中,由于自己方法不当,或缺乏处世能力而陷入困境时,自尊心受到损害、优越感严重失落,于是从一自尊自信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完全失去自信的人。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没有缺点优点也能以浮出水面。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伟人之所以难以高攀,是因为你跪着看的缘故。其实,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为此发奋努力,为断进步,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
2、作业法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有此心理学同学,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为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有自卑感受的人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3、补偿法——正确地补偿自己 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 ,以某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自己自身的缺陷。生理上的补偿现象,如盲人尤明、聋者尤聪,这是大家常见的。其实,人还有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能力。勤能补拙、扬长补短,可以说是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作用。华罗瘐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记住:只要功夫深,一定能赶上他人。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补短。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体矮小,这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不因此自卑,而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提成就,经过不断努力,最终他们都成功了。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提到补偿。
4、领悟法——心理分析法 领悟法即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其要点是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经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经过心理分析,主求助者领悟到,一个人之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显然,自卑者会发现被过去生活中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他们有豁然开朗之感最终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5、暗示法——自我鼓励法 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 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每个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是太大,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我们也不应气馁,不妨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慢慢来我会想出办法的。”
6、成功性格训练法——自我训练 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常在性格上表现出不当之处,如内向,不与人交往,敏感多疑等,为此我们不妨进行一下成功性格的训练。 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随意找到四个你的熟人,问他们对你的印象如何,确定你是否喜欢他们的回答,判断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留给别人的那种印象。
第二、确定一下,如果你是一名演员的话,愿意扮演什么角色,以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
第三、选择任何一个你所崇拜的人,列出他身上那些使你崇拜的特征和品质。
第四、把第二和第三综合为你自己所选择的性格。
第五、改变你的形象、行为、个性中你所不喜欢的东西,强化你所喜欢的东西。
第六、去表现你的新个性。 要提醒你的是,不要指望很快便能发展成一种成功地改造自己的性格,还必须以自己性格的内核为基础。
第2个回答  2019-02-03
心理专家称,内向的人更容易在遇到挫折时钻牛角尖,产生自卑心理。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主要的原因是以下这些:
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心理专家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性格内向的人,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性格内向的人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在学习和交往中,就不敢放开手脚,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也无形地印证了自卑者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心理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自我暗示,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三、遭受挫折的影响。
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反应,或反抗,或妥协,或固执。有的人在遭受某种挫折后,就会变得消极悲观。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由于神经过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稍微受挫就会给予他沉重的打击,使他变得自卑。
第3个回答  2019-02-03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所说凡事有利必有弊。同样的,每一条大脑分析的信息也都是有利必有弊的,相应,人的大脑会用两个不同部位分别分析其利其弊,内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异是:内向者的大脑会本能的“先弊后利”地分析信息,而外向者则反之。正是这一毫不起眼的差异,产生蝴蝶效应,使内向者外向者有诸多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显然,后天行为、后天意识、外界环境(如习俗)以及经验、教训、教育、价值观等后天因素会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甚至会改变大脑对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顺序,如人对新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又如商人从来都是用突出优点及隐匿缺点的方式引导顾客“先利后弊”地分析商品的信息,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没有绝对的外向者。

在研究内向性格的过程中,长久地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大脑总是在先弊后利地分析信息,进而发现马蒂博士著作《内向者优势》提及的大脑中的两个分析信息部位——“多巴胺路径”“乙酰胆碱路径”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为“对利分析的路径”“对弊分析的路径”(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作解释)。三年的潜心研究,让我非常确信内向者外向者大脑对信息利弊的本能分析顺序的差异,是内向者外向者在生理上的唯一差异,也就是说,这个唯一差异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内向外向性格。
相比其它内向性格理论,本文从利弊的角度研究内向性格,不仅使内向一词变得更简单易懂,而且能更全面更深入地透视内向性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内向者更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内向性格。

在没受后天因素影响下,受先入为主的影响,
本能“先利后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会把注意力聚焦于信息中的利,而忽视其弊;
本能“先弊后利”分析信息的内向者会把注意力聚焦于信息中的弊,而忽视其利。
因此,
对外向者来说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利于己;
对内向者来说周遭的一切信息似乎都有弊于己。苏珊·凯恩从敏感的角度研究内向性格的专著《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讲到,内向者的敏感,不仅使他们对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觉注意力,也对平常的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觉注意力。也就是说,内向者可能会对任何事物都保持警觉注意力。我们知道,人类通常会对危害保持警觉注意力,这么说,内向者的敏感总是能让他们看到任一事物的危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向分析师宗武认为,内向者的敏感,其实就是内向者对危害的敏感,这是由他们大脑本能“先弊后利”分析信息
第4个回答  2020-04-0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