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的意思是什么?作者是黄庭坚。

如题所述

清平乐的意思: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原诗:

《清平乐》

作者: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

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下片写夏季的到来。

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5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 ·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1)寂寞: 清静,寂静。(2)无行路: 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3)唤取: 换来。(4)谁知: 有谁知道春的踪迹。(5)问取: 呼唤,询问。取,语助词。(6)黄鹂: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7)百啭: 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8)解: 懂得,理解。(9)因风: 顺着风势。(10)蔷薇: 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 ,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 ,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01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 ·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1)寂寞: 清静,寂静。(2)无行路: 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3)唤取: 换来。(4)谁知: 有谁知道春的踪迹。(5)问取: 呼唤,询问。取,语助词。(6)黄鹂: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7)百啭: 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8)解: 懂得,理解。(9)因风: 顺着风势。(10)蔷薇: 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 ,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 ,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第3个回答  2020-06-05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 ·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1)寂寞: 清静,寂静。(2)无行路: 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3)唤取: 换来。(4)谁知: 有谁知道春的踪迹。(5)问取: 呼唤,询问。取,语助词。(6)黄鹂: 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7)百啭: 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8)解: 懂得,理解。(9)因风: 顺着风势。(10)蔷薇: 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 ,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 ,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第4个回答  2021-05-19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