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汉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196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先后当过记者、农民、工人、秘书。 1979年调回安徽大学,从事语言文字及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两任汉语言文字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人。
其独著合著的主要著作有《道趣》《儒趣》《庐州方言考释》《词典问题研究》《常用典故词典》等十一种。论文发表在《辞书研究》《文献》《古汉语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或中文核心报刊上的有《成语溯源规范浅议》《关于典故词溯源问题的若干思考》《关于典故溯源的再思考》《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释“坳堂”》《说“擐”》《“公不若毋多”解》《我和辞书》《辞书与典故》《辞书与书证》《辞书与姓氏》《辞书与语言》《辞书与文学》《辞书与错字》《唐诗异文订讹当审慎》《考察用典与唐诗整理》《许浑与杜牧以外诸人重出诗》《〈汉语大词典〉中的古籍误读举隅》《“卢木巳”还是“卢杞”》《倒霉·触霉头·霉气》《词义是自在的》《辞书与修辞》等20余篇;另有《词义的判定原则》《关于古注及现有辞书之我用》《论助动词“见”》《为典故正名》《辞书与训诂》《词典立目规范议》《辞书编纂与食古之泥古》《辞书释文用语及其使用规范》《〈尚书义考〉整理本指瑕》《〈庄子今注今译〉商改》《许浑里籍长笺》《许浑与杜牧重出诗考》《〈诗渊〉中所收的许浑诗》《郭编〈古代汉语〉若干问题管窥》《经学鸿儒刘向世家》《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1-4)》等60余篇发表在省级报刊上。
先后主持科研项目有: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项目《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YB105-11B,2002年底立项,2006年底完成。发表论文七篇,完成书稿一部:《词典与规范》(34万字)。2、负责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龚鼎孳全集》,2003年底批准直接资助,预计2009年上半年完成。还主持过省教委项目《典故词研究》《人学研究》等。又著有《人学》(30万字),主编《典故大词典》(600余万字),均在联系或等待出版中。
王光汉:我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
我给很多刊物、报纸投稿,都署名我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可有不少刊物、报纸或把我的单位略去,或未经我同意而擅自把我的工作单位改为我的原工作单位——安徽大学。有的刊物、报纸甚至在我坚持必须用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拒绝用安徽大学名义发表我的东西时竟干脆不发。
很多媒体曾对我有过专访,我也再三强调一定要著明我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有些记者却非要强调他们是从安徽大学了解到我的住址,得到了安徽大学的接待和帮助,莫名其妙地非要把我列入安徽大学成员;有些记者当我面好像也很尊重我的意见,可到了发稿时却又把我所在的单位改成了安徽大学。
我真不明白,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也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也罢,难道我就不能呆么?我到这儿当教师就比在安徽大学矮了一截了么?我不知道我现在所在的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哪里比公办的国有大学安徽大学差!
民办大学没有公办的国有大学的教育行政化问题,普通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可以踏踏实实教学、埋下头来科研,不必去考虑在人事关系方面的违心逢迎,因为这里的各级领导都真心诚意一心扑在为教学与科研的服务上,教学与科研的管理模式给一个真正踏实教学、认真问学的人以最好的发展平台。我只是到了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人格和知识受到尊重的一种舒心!
我们学院有良好的传统,这个传统在不断发扬光大,我相信民办大学必将超过公办的国有大学!
我不为我在安徽大学工作过而感到光荣,相反,我为我能够成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而自豪!面对有关刊物、报纸和其他媒体,我还是要再次重申:我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 (博文作者: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王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