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字号?????

有哪位神仙告诉我武汉的老字号现在的经营状况都是什么样???
还有武汉有那些老字号小吃是已经消失现在不存在了的????

第1个回答  2006-04-17
武汉老通城酒楼,以汉产小吃豆皮盛名。1958年,毛主席两临该店,老通城酒楼一时蜚声海内外。80年代的老通城,拥有中南地区最高档的外宾接待厅,被称为中南第一厅。
始建于1929年的老通城,解放前就已经声名远扬,三鲜豆皮闻名遐迩。冼星海曾在这里谱写壮歌《黄河大合唱》。解放后,作为武汉市第一家国营餐馆,老通城两次接待了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金日成、西哈努克国王等中外要人也先后来老通城用餐。

1978年以后,重新装修的老通城成为武汉接待外宾的首选之地。老通城也开始走出武汉,甚至将分店开到了深圳。当时的企业负责人张斌曾说:“老通城是块“金字招牌”,只要有锹,挖块地就沁水。”

一度辉煌的老通城在九十年代却遭遇了重重危机。人才匮乏,总店对外省分店鞭长莫及,再加上几个投资项目的失败,老通城债务缠身。最后留守的员工,很多只能每月拿三四百元的工资。2006年2月14日,老通城贴出通知,停业谢客。

老通城只是武汉餐饮老店悲情命运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汉,有着50年以上历史的餐饮老字号至少有15家,而如今,连十家都不到了,且大多数处境艰难。市商业局饮食服务管理处龚新华副处长介绍,目前还在坚持做传统食品的可能只剩三四家,估计总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内,还不到一家中型酒店的销售额。

龚新华介绍,垮掉的老字号中,三成是拆迁未能还建,如蔡林记、福庆和、老大兴园等。有一半以上是经营效益不佳关门,有的在改制前就已倒闭,有的改制也未挽颓势。

“老通城是中国一批老字号的缩影”,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授陈光新告诉记者。这些老字号有着传承的优势,也有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劣势。全国这样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活得不好。
http://blog.sina.com.cn/u/45b2789f010002vs

武汉的老字号:http://post.baidu.com/f?kz=6221857
第2个回答  2006-04-18
  说起武汉的餐饮老字号,武汉人会如数家珍:蔡林记、老通城、四季美、小桃园等等。
  在1993年前,这些老字号餐饮一直占据武汉市餐饮销售的大半壁江山,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洋快餐的进入和新兴本地餐饮企业的崛起,老字号在激烈的竞争中节节败退。目前,全武汉市的老字号的年总产值,还不及一家中型酒店。
  老字号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它是城市珍贵文化的一部分。老字号如果消失了,许多历史的记忆也就跟着消失了。武汉老字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老字号怎样才能摆脱经营的窘境?这些曾辉煌一时的“金凤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何时才会欲火重生呢?
  有着77年历史的武汉老通城酒楼,近日悄然关门谢客。这个以湖北小吃———豆皮名扬海外的武汉餐饮老字号,在其最辉煌的时期曾两次接待过毛主席,是武汉人的骄傲。
  而现如今,这个有着“豆皮大王”金字招牌的老字号酒楼,却在多年惨淡经营的困窘状态下,无奈地贴上了“暂停营业”的通告。酒楼的一楼早已变成了手机市场,二楼的餐厅通道“铁将军”把门。
  “豆皮大王”盛极而衰
  老通城,原名“通城”饮食店,创办于1929年,以其招牌食品豆皮名扬天下。豆皮原是湖北农村的食品,用糯米、香葱做馅子,很受食客欢迎。1955年,老通城改名为“国营老通城餐馆”,是武汉市首家国营餐馆。
  由于和众多中外领导人联系起来,老通城一度成为武汉人的骄傲。
  1958年4月、9月,毛主席曾两次来到老通城惠济支店,留下了“国营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成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其实,到老通城酒楼吃过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不只毛主席。1958年初,周总理陪同外宾在老通城总店品尝过豆皮。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邓小平、李先念、李富春和蔡畅,都在老通城总店尝过三鲜豆皮、瓦罐鸡汤等,对酒楼服务给予了赞誉。老通城也得到了“豆皮大王”的美誉。
  1987年到1989年被公认是老通城的鼎盛时期,销售额名列全市同行业第一。1992年,老通城到深圳开分店,一两年后就收回了一两百万元的投资。随后,老通城分店迅速扩张,国内先后在江西南昌、深圳,省内天门、鄂州,市内的堤角等地开设分店。当时,老通城还准备在泰国开店。
  为让老通城名扬海内外,77年来几代老通城人付出了智慧、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上世纪90年代,将老通城带上发展快车道的掌门人张斌,就是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
  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老通城并没有乘胜追击、续写辉煌,而是不可遏制地走上了盛极而衰的道路。
  1988年老通城装修完成后,是当时武汉最大的餐馆,在涉外接待方面等形成垄断优势,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民营餐饮企业逐渐成气候,经常高薪挖走国营店职工。对于老通城这样的招牌企业,更是挖墙脚的重点。当时社会上就有传言,老通城是餐饮界的“哈佛”,许多民营企业都把目光盯在了这里。像“豆皮大王”的嫡系传人,“豆皮小王”张祥兆也被挖走,而老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弊端,也加速了这些优秀专有人才的流失。
  老通城的传统招牌是“三鲜豆皮”,早在1984年,为满足大量的外带需求,老通城曾研发真空包装的豆皮,但限于品种研发,忽视了设备更新,最终导致流产。同时由于街头小店遍地开花,良莠不齐,对老通城“三鲜豆皮”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而在其他品种的创新上,老通城也鲜有作为。
  现代餐饮的铁律是“没有车位就难有餐位”,老通城由于没有足够的车位,逐渐失去了“地利”。再加上此后民营餐饮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同业竞争进一步瓜分了市场。
  不可忽略的是,接连几个投资项目的失败,掏空了老通城的底子,还使企业背上了巨额债务,形成了大厦将倾、颓势难逆的局面,一个盛极而衰的悲剧终于不可避免的重演。
  老通城现任总经理戴业翔说,1998年老通城曾进行过集资改造,可重新开业后经营不很理想。去年过江隧道工程又征用了这块地,营业大楼要拆除,所以在春节后就歇业了。
  “谁也不愿停业,特别是以这样的方式。”戴业翔黯然地说。
  老字号成“濒危物种”
  “老通城”的没落,只是武汉老字号的一个缩影。
  “如果是动物,老字号绝对算得上是濒危物种。”武汉市商业局饮食服务管理处龚新华副处长说。近10年间,武汉市像老通城一样在人们的视线中陆续消失的餐饮老字号,还有福庆和、祁万顺、郭谥泰等。
  目前,武汉仅存的老字号中,还在坚持做传统食品的可能只剩三四家,估计
  总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内,还不到一家中型酒店的销售额。老通城的状况,唤起我们对武汉老字号餐饮的深深忧思。
  成立于1930年的武汉大中华酒楼,因为毛主席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名扬海内外。上世纪80年代,大中华已开发出70多种鱼菜,并推出了全国闻名的全鱼宴。该酒店的月营业额达30多万元,有国家特级、一级厨师20余人,是当时湖北地区惟一的国家二级餐饮企业,曾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
  然而和老通城一样,从90年代中期起,大中华酒楼即陷入生存危机,多次关门歇业。2000年8月,武汉某民营企业出资1400万元,将其整体购买。2002年起,酒楼停业以租赁门面度日。现在,大中华已改成火锅店。
  武汉的另一家老字号老大兴园曾以鱼菜闻名国内,90年代难挽颓势,与新世界影楼合并后,后因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于8年前关门解散。已有百年历史的蔡林记,则在艰难中勉强维持着。
  今年初,武汉“老字号”还剩12家,由于老通城停业,现在仅存保留原风味经营的只有四季美、五芳斋、芙蓉、小桃园、野味香、谈炎记等,保留原招牌靠出租门面维持经营的有春明楼、新兴楼、德华楼、老会宾等。
  武汉市商业局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各老字号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大多数的状况不好。导致老字号衰落大致有四类因素:有的是因国企经营机制不灵活,企业缺乏发展动力;有的是老店因城市拆迁,面临搬迁;有些老字号因人事变动,制作工艺难以保持原汁原味。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老字号即使保持原来的特色,但人们还是
  感觉“新不如旧”。
  看到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老字号餐饮今天的没落,老武汉人充满了痛惜和留恋。
  艰难中求生存
  在武汉老字号几乎要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有60年历史的武汉老字号五芳斋却成功的实现了自身的凤凰涅□,成为老字号中惟一的亮点。
  今年年初,就在老通城悄然歇业的同时,武汉五芳斋和浙江嘉兴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联姻。浙江嘉兴五芳斋将投资6500万元控股武汉五芳斋,专门生产“五芳斋”产品。武汉五芳斋酒楼新开的工业生产线,也在日前获得了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的QS证书,其生产的汤圆已进驻全省260家超市。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大幅提升,从日产1-2吨猛增到5吨以上。
  目前五芳斋已发展成为集餐饮、食品加工、商业贸易、汽车运输等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管理规模的新型企业。
  武汉五芳斋负责人张永利说,五芳斋是武汉老字号餐饮企业从手工作坊迈进工业化生产的第一家,“五芳斋”的改制,将为武汉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闯出新路。
  生意红火的五芳斋,可以说是武汉市餐饮老字号最后的一块真正的亮点。他的成功经验也说明,老字号餐饮只有充分挖掘老字号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创新,迅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欲火重生”才会大有希望。
  有70多年历史的武汉老字号德华
  酒楼的名小吃德华年糕,也于去年底正式牵手江城餐饮业新字号与艳阳天酒楼,与其签订了专供协议。德华年糕进入艳阳天后,该酒楼将以此为基础,陆续开发蜜汁年糕、金汤煮年糕、武昌鱼烧年糕等相关菜肴,德华年糕这个老字号品牌小吃也得以生存下来。
  然而,五芳斋的喜人势头难掩武汉老字号的整体颓势,其德华年糕也仅仅是在市场缝隙中艰难的苦求生存。
  老字号的困惑
  老通城的歇业,引起武汉市政府相关部门对江城老字号的关注。
  3月15日,武汉市商业局副局长姜汉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振兴老字号是市商业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目前,武汉市商业局已拟定多管齐下振兴餐饮“老字号”计划,新近停业的老通城列入重点恢复对象。
  该计划将对“老字号”甄别处理:一是将有发展前景的“老字号”纳入振兴目标。重点考察其地域特色、人文背景、知名度、经营状况、资产情况等。引导尚在经营的“老字号”发展连锁,支持做强做大;重点恢复名存实亡的老通城、蔡林记等。二是引进社会资本。将采取对部分“老字号”拍卖、招标、租赁等方式进行。
  在政策上,在促进“老字号”树立竞争意识的同时,积极为其排忧解难;对收购、兼并、租赁经营“老字号”的企业,视具体情况,对其使用“老字号”无形资产、处理“老字号”历史包袱、安置人员等方面,研究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
  同时,将“老字号”振兴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在各类商业街新建、发展及结构调整中,优先优惠安排“老字号”回迁、进驻。
  武汉餐饮协会刘国梁会长认为,要多吸引其他资源介入老字号改革。“新字号、民营资本都可以介入,合作方式上,可以注资、输入管理机制等,焕发老字号的活力。”
  老通城总经理戴业翔介绍,新开张的老通城不能再是国企了,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造。“不管采用哪种方案,我们计划先建一个样板店,再吸引社会资金开加盟店,扩大老通城的影响。”
  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的确令人们对老字号的振兴充满了期待。然而,武汉老字号是否真能欲火重生,记者仍然抱有深深的忧虑。
  早在几年前,当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名小吃店蔡林记走向衰落时,就引起江城媒体的关注,也引起政府的关注,相关部门还开过研讨会探讨老字号改制的振兴问题。蔡林记及其他一些老字号也趁势进行改制,试图重振雄风。
  然而,改制并没有解决问题。由于管理不善等各方面原因,蔡林记不但“复活”失败,其金字招牌也因此再度蒙灰。其他老字号也依旧在风雨飘摇中关门的关门,负债的负债。武汉老字号的振兴似乎变得遥遥无期。
  如今老通城的歇业,再度引起人们对武汉老字号的关注。然而,热议之后的老通城是否能重塑辉煌?武汉老字号的命运是重蹈几年前的覆辙,还是能在市场大潮中欲火重生?
  老字号有着传承的优势,也有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劣势。老字号走到今天,面临的改制、改革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参考资料:http://www.cbt.com.cn/cbtnews/frontend/news.asp?ID=86367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4-18
品芳照相馆,精益眼镜,叶开泰药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