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如题所述

华师教授滕威谈“微时代”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1月17日下午,一场主题为“数码转型时代的文化教育”的讲座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主讲嘉宾为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滕威。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她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风格赢得了在场读者的阵阵掌声。

滕威认为,在当下这个数码转型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曾经的知识权威受到了挑战;人们的生活正在变得泛众化,个体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可以出卖任何手中的资源;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多重自我也让人际关系发生着变化。“如果我们连自我都无法想象,那是否还能够想象其他的共同体?是否能够想象家庭、社区、集体、国家,甚至地球?人类还能够想象一个共同的未来吗?”

●每个人都被卷入到“微文化”当中

微信、微博、微商、微视频、微运动、微公益……讲座一开始,滕威从自身的日常经验谈起: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人们每天都在以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来进行文化消费行为,每个人都被卷入到微文化当中。毫无疑问,微时代已经来临,微文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呢?”她说,思考和探究“微时代”,是身为人文学者试图对时代转变做出的理论上的回应。

进入“微时代”的首要原因是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换代的迅速更新;其次,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加快,高昂的房价和忙碌的生活让越来越多人处于居无定所的奔波状态,因而人们愈发依赖微存储,将书籍资料等存档在电子数据库中。另外,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无数的内容提供商在不断地推送资讯,但恰恰因为内容太多,人类大脑能吸收的反而越来越少,这是“微文化”产生的根源。

在讲座中,滕威提到了巴黎索邦大学教授、斯坦佛大学终身教授米歇尔·塞尔的观点。他在专著《拇指一代》中指出,现代人的大脑、空间感、语言、认知以及教育方式这一切都被深刻改变,继五千年前书写文字被发明、五百年前欧洲印刷术的推广之后,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符号大革命。他认为,我们正在经历完全不同的历史,“知识的时代终结了,专家的时代终结了,表演者的世纪终结了,决策人的时代也终结了。”

●数码转型时代带来的四大影响

数码转型时代为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革?滕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前的知识传播是靠权威人士传授,比如《大百科全书》、《英文大词典》这样的资源库,只有接近资源的人才有渠道传播知识。但今天已经不再如此,任何人都能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以前老师说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但今天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为老师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无知的听众,而是一个个移动的图书馆和数据库,每个人都可以在手机上搜索相关内容,教师的权威性坍塌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当老师?在孩子面前,又应该如何当教育者?”

不仅知识的传播方式变了,知识也如海水般汹涌而来。“比如你看了一上午手机,感觉看了很多内容,但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啥也没记住,时间已经过去半天了。这是一个阅后即忘的资讯过剩的年代。每个人都说自己传播的才是知识,自己的公众号才最有价值,但真正被记住的微乎其微。”

其次,人们的生活正在变得泛众化。滕威说,泛众化指的是“众筹”或“众享”正在泛化,如今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做互联网+。“你可以在跑步的时候顺路给人送个快递,在做饭的时候多做一些卖给邻居,或者是在家给孩子辅导作文、为出国留学提供咨询……只要你手中有可以出卖的资源,就可以互联网+,将其泛众化。你的衣食住行也可能不再是商业机构的人为你提供,很有可能就来自你的邻居。在这样泛众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被陌生人包围。”

此外,数码转型时代还让人们开始拥有多重自我。在不同的平台上,每个ID背后对应的都是不同的自我。在豆瓣上写小清新诗歌的文艺少女,在淘宝上恶意给人差评的买家,在朋友圈上晒美容产品的护肤达人……这些完全迥异的自我,有可能全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同一个人。“大家自认为我们是完整的主体,在他者面前是完整的自我,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碎片化的,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时你甚至会感慨,自己都拼不出完整的自我,又怎么谈与人相识相知?”

这种多种自我给人际关系带来了转变。“在微信朋友圈上,有时你会感觉自己好像并不认识这个人,他和你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那个人并不一样。”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群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而这种圈子文化又更加深了个体的自我分裂。

“如果我们连自我都没法定义和想象,那是否还能够想象其他的共同体?比如情侣关系、家庭关系?我们是否能够想象家庭、社区、集体、国家,甚至地球?人类还能不能够想建构关于未来的乌托邦?人类还能够想象一个共同的未来吗?”滕威认为,这是数码转型时代带来的新的社会议题,同时也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议题。

●技术革命背后是资本的利益追求

滕威认为,在数码转型时代,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顺应时代,适应数据化,同时也要警醒和反思。“今天所有的数据资源都需要能源支撑,如果全球能源耗尽,所有建好的数据库全都无法打开,那么谈论数据时代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如果没有能源,人类的数字化未来又如何实现?”

所有的技术革命,背后都是资本的利益追求。在数码转型时代,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只是民主的幻象,在现实中,社会板结化仍然日益严重。互联网正在将一切卷入资本化。“为什么在跑步的时候可以给人送个快递挣点小钱,在开车上班时可以顺路载个客人,甚至在家做饭也可以多做点变成外卖送到邻居家?……人们手中的几乎所有资源都在被融入到资本的消费流程中,一切消费行为也都在被深刻地虚拟化。在面对数字未来的时候,你是否有那样的一刻,不愿意被卷入到资本的流程当中。我们还能不能作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消费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在数码转型时代,越来越多人在虚拟现实和真实之间选择了前者,人们放弃了与现实世界的真实互动,而这是需要几代人一起去反思和面对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2
正面一点是手机成为了一个日常工具,因为方便性,所以离不开。负面一点是因为许多人在手机上面有许多牵挂,不能轻易离开。个人认为,工具的东西,只看需求,但是牵挂多半是心理。谁没有一个趁手的兵器。现在人爱手机,与古人爱手中剑没有不同,方便快捷,可防身,可杀人。
第2个回答  2020-11-26

第3个回答  2022-04-02
正面一点是手机成为了一个日常工具,因为方便性,所以离不开。负面一点是因为许多人在手机上面有许多牵挂,不能轻易离开。个人认为,工具的东西,只看需求,但是牵挂多半是心理。
第4个回答  2019-03-09

现实就是,买菜手机支付,网上购物手机支付,买家用手机支付,打车手机支付,就如同下图一般。


年轻父母家庭的情况就是



孩子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就变成这样




慢慢的整个社会的人就变成这样






归根结底,对手机依赖根深蒂固,最大的原因是普遍化,你不玩,就与这个世界脱离了轨迹,我们摆脱不了,但是,我们可以自律的控制,做到工作不玩手机,学习不玩手机,睡前不玩手机,有空和家人聊聊天,旅旅游,陪孩子做一些手工或者益智游戏,少玩手机,如果你实在是无法自拔,那么可以尝试兴趣转移,比如看书,健身,练书法,总用一样适合你。你想想那些理想啊,抱负啊。。。,洗洗睡吧,最后一张图结尾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