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8-30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2个回答  2018-07-01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详细解释:

1、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2、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把人拟作物(拟物),把甲事物摹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而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物拟作人的修辞手法。

拓展资料:

比喻句:

1、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2、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4、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5、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比拟句:

1、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2、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3、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4、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5、井冈山上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8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相同点:比拟和比喻都以“比”为基础,都可以收到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

主要区别:
①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②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③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一、比喻
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二、比拟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把人拟作物(拟物),把甲事物摹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而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物拟作人的修辞手法。
(二)比拟的类型。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例如:“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夏衍《野草》)野草本来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植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秉性:“带着斗志而来、坚韧”;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会悲观”、“傲然”;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叹气、嗤笑”。这样,野草就成了有人的秉性和思想行为特征的事物了,亦即被人格化了。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 作者把适用于描写动物的词语“夹着尾巴”来描写恶霸,表达了憎恶和鄙视的感情。又如:“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向着生活。” (杨朔《三千里江山》) 作者将“他”舒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比作“开了花”,十分形象生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7-18
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②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③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加油💪
第5个回答  2018-06-25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
主要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等比喻词,格式是“甲像乙”如:胸前的红领巾像火一样红.
暗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成为”等比喻词,格式是“甲是乙”.如: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借喻:不说出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格式是“甲代乙”.如:一串碎玉从夜莺的喉咙里吐出来.
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格.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比喻与比拟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也就是用写甲事物的词来写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