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宋明以及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如题所述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另外,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二)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8

程朱理学诞生于宋而鼎盛于元,到了明朝前期,虽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发展,却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被凝固在了刻板的书本当中,曾经活跃的思想变得保守与僵化,儒学如何才能重现出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和青春气息呢?

阳明心学,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自我更新

与大多数陈陈相因、谨守朱子门户的科举士子不同,王阳明在年少时已游历了北部边塞,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丰富的阅历和不辍的思考,让王阳明在儒释道之间有了崭新的领悟。


大型人文纪录片《王阳明》剧照


阳明心学的要旨以“心即理”为根本观点,提倡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知行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智慧”,最终以“致良知”来完成阳明哲学的构建。可以说,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也是东北亚文明圈的宝贵精神遗产。

王阳明一生狂狷不羁、坎坷传奇,阳明心学的完整构建,标志着儒家思想又一次通过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而得以重构体系、重新发展,使得儒学的认同基石更加宽广。

王阳明,无疑也是一位深刻影响着后世的儒家圣者。



心学大师王阳明


秦、汉、隋、唐、宋、明,六大朝代在国家治理制度上的探索与贡献

中华民族的延续能做到连绵不断,重要的因素是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国传统思想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同时,还能与法,释、道等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断演变。海纳百川的传统思想不仅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礼仪道德、政治观念,甚至还直接影响着诸多政权的成败兴亡。

    秦朝

公元前361年,急于称霸图强的秦孝公重用精通法家刑名之术的商鞅,在秦国实施以法家为指导的变法强国之术使秦国成功崛起。

商鞅变法,为秦横扫六合打下坚实基础


在商鞅变法138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强大的秦朝。然而,严刑峻法在成就了秦的统一之后并没有与时俱进,随即更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短短15年的王朝兴衰,向世人昭示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光靠严苛的法律制度”的道理。

    汉朝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晚年,好大喜功的国策弊端丛生,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一度强盛的汉朝走上了重蹈秦亡覆辙的危机边缘。公元前89年,汉武帝深刻反省和检讨自己多年来所犯的过错,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并宣布“以明休息,思富养民”的新国策。


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


“汉承秦制”,汉延续了400年,这为后世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们该如何治国理政,打开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隋唐

例如北魏所颁行的均田制可以促使百姓大量垦荒种田,在隋唐就得到了继承与延续;隋朝所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因其中央官制组织严密而一直被后世所沿用;隋朝还开启了科举考试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

脍炙人口的《隋唐演义》写于明末清初


到了唐朝,在完善的制度、辈出的人才和更具效益的生产力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稳定、国富民强、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成就了“大唐盛世”这个我国古代史上公认的文明巅峰。

    宋朝

然而,强大的唐王朝国祚289年后,朝代频繁更迭的乱世再次降临。在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割据的大分裂局面维持了近百年,最后由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建立起基本统一的宋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


为了实现了国家的长久统一,终结历史的轮回宿命,宋太祖在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制度层面上有效遏制武夫悍将的权力,宋太祖提拔一大批文臣使其身居要职;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使整个国家重新走向稳定。

赵匡胤所显示出来的帝王风范,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伟大王朝的开启,而中国传统的朝堂制度也在实践探索的前行中,逐步得到成熟与完善。

    明朝

从宋到元再到明,每个朝代的末期都会出现一个政治顽疾,那就是官员对平民的盘剥。明朝开国时期惩治贪官污吏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这是一个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博弈过程。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在成功建立明朝后,便采取了高压态势反腐。洪武15年有一千三百多名官员因涉及“空印案”而受到处置;三年后,户部盗卖官粮案被查实,自六部左右两侍郎以下至地方官员,被判处死刑者多达三万余人。

尽管明太祖倾尽一生都在为心中那个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然而到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面对最后时刻来临时,还是用血衣遗诏表达了切肤之痛:”……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明末代皇帝朱由检

武王伐纣,重塑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

每一场重要的战役,不仅是对指挥者的考验,更是对战胜方开天辟地、重塑秩序决心的考验。

在夏商周时期,凡有重大活动无不占卜以探知天命鬼神之旨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集结大军即将出兵伐商,但龟兆不吉,联军到达牧野时更是狂风暴雨横扫大地。天气的异常恶劣,似乎表达着上天的极度不满,但周武王果断作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决定,牧野之战随即打响。周军大获全胜,周朝从此取代了商朝。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牧野之战

从此,注重伦理道德的周礼逐渐取代了夏商以来奉行的天命观,令中国人在除了笃信天命鬼神的世界观外,又有了多样的价值观选择。

所以说,武王伐纣是以人事为主的政治理念在军事行动中的成功运用,流血漂杵的牧野大战更以超乎寻常的摧枯拉朽的力量考验并塑造着这个伟大民族的性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