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有哪些恐龙?

如题所述

    《白垩纪》有西风龙、棱齿龙、 马鬃龙、南阳龙、禽龙。

    西风龙(属名:Zephyrosaurus)是鸟脚下目棱齿龙科的一属恐龙。西风龙的化石是一个部份头颅骨与颅后身体的碎片,发现于蒙大拿州卡本县的Cloverly组,年代为下白垩纪的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新的西风龙化石正准备叙述中,在马里兰州与维吉尼亚州发现的足迹化石被归类于类似西风龙的动物。

    棱齿龙(学名:hypsilophodon),是中等大小、身体很轻的陆生双足动物。上颚前部齿和特别长的朝向后方的公共杆显出其原始性。臼齿具切割作用,排列成单列,且3颗一组地更新。足有四趾,每趾端均为尖蹄形。分布在亚洲、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洲,生存年代从侏罗纪中期直到白垩纪晚期。棱齿龙的第一个骨骸是在1849由早期古生物学家发现。

    棱齿龙是种相当小的恐龙,头部只有成人的拳头大小。虽然没有细颚龙那般小,但棱齿龙身长只有2.3米。棱齿龙的高度只有达到成年人类的腰部,重达50到70公斤。

    马鬃龙(学名Equijubus),是在中国西北发现的一属恐龙,生存于下白垩纪阿普第阶。模式标本是在中国甘肃省的马鬃山被发现。

    发现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地区的早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群的与诺曼马鬃龙为最原始的鸭嘴龙类。诺曼马鬃龙与白俄罗斯晚期的鸭嘴龙类的关系比与白垩纪早期禽龙类恐龙更加接近。诺曼马鬃龙在鸭嘴龙类系统中占据了最原始的地位。这一新发现给早期鸭嘴龙类特化食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证明禽龙科和鸭嘴龙科为单源枝。前者的特征为用增大的上颌骨进行咀嚼,后者的特征为小一些但活动性更强的上颌骨和由间隙与前增大的前上颌骨分开的精细复杂的牙床。这一发现也说明鸭嘴龙类很可能在遍布劳亚古陆之前起源于亚洲。

    南阳龙(属名:Nanyangosaurus)是鸭嘴龙超科的一属,是种先进禽龙类,禽龙类后来演化出真正的鸭嘴龙类。南阳龙生存于早白垩纪,它们的化石于中国河南省发现。南阳龙因发现于河南南阳而得名。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古生物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伏牛山脉南麓的西峡、内乡、淅川、镇平四县境内,自然保护区面积92 667公顷。

    禽龙(Iguanodon),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下目的禽龙类。是一种大型鸟脚类恐龙,身长约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者。有人提出它具有部分水生的习性,当受到威胁时,进入河或湖中避难。它们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凡蓝今阶到巴列姆阶,约1亿4000万年前到1亿2000万年前;生存时代大约位于行动敏捷的棱齿龙类首次出现,演化至鸟脚下目中最繁盛的鸭嘴龙类,这段过程的中间位置。

    禽龙的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但较大。鸭嘴龙科拥有多排不断替换的牙齿,而禽龙在同一时间只有一副准备替换用的牙齿。上颚骨左右两侧最多各有29颗牙齿,前上颚骨则没有牙齿,齿骨左右两侧则各有25颗牙齿;上下颚牙齿数量不一致的原因,是因为下颚的牙齿较宽。因为这些牙齿位于颚部外侧,以及其他的生理特征,禽龙被认为具有某种颊囊,可能由肌肉所构成,可以将食物置于两颊咀嚼,如同大部分其他鸟臀目恐龙。

    当禽龙的嘴部闭合时,上下颚的颊齿表面会互相磨合,可磨碎中间的食物,形成类似哺乳类的咀嚼动作。因为禽龙的牙齿是不断替换的,所以它们能够终生以坚硬的植物为食。另外,禽龙上下颚的前端缺乏牙齿,形成钝状的边缘,可能覆盖者角质,可以咬断树枝。禽龙的小指纤细而灵活,可协助勾取食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2

巨型恐龙时代,白垩纪时期还有比恐龙更可怕的怪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