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期的汉匈关系很屈辱吗

如题所述

许多人都认为汉武帝攘匈奴以前的汉朝在匈奴面前是屈辱的。这种“屈辱”也许是有的,即使是屈辱,大概也只是汉朝主观上认为自己受了辱,从客观上看,究竟是不是很屈辱就值得商榷。

不知何时起,中国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每每陶醉于国家、民族精神的时候,越来越生出了一股“被虐—复仇—翻身”的情结。好象很愿意自己曾经是个被虐害的对象,无此不足以获取复仇翻身、扬眉吐气的颠覆性精神快感。似乎很喜欢以受害羔羊自居,继而愤起反击,脱胎为狼,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沾沾自喜。“被虐—复仇—翻身”,成为了民族精神自我陶醉的戏剧性三部曲。国人喜欢这种戏剧性,以至成为定式,所以许多国人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祖先也有不厚道甚至不正义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从来都只可能是受害者,只是被逼无奈、忍无可忍才拿起武器,并反败为胜的。汉朝就是个例子。但果真完全是这样吗?

热播剧《汉武大帝》里不止一次地呼喊着一句十分震撼人心的民族“被虐”的恸诉,大意是——汉朝啊汉朝,你真令我心痛!为什么你只能靠牺牲女人来换取和平呢?匈奴人爱自己的女人,而汉人不爱惜自己的女人,所以汉朝打不过匈奴。汉朝的男人在哪里啊?保护自己的女人吧!别再用她们的牺牲获得短暂的和平!

对这种论调,我总觉怪怪的。好象汉武帝以前的汉朝男人很没血性,为了自己的安全只知牺牲女人。而只有象武帝那样出击匈奴才是“爱自己女人”的表现。其实在人民都成了奴隶的专制国家中,高高在上的皇帝从来不会爱任何人,除非是他的宠妃。牺牲一个女人就起得那样大的外交效应,何乐不为?在通俗历史观念中,认为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是一种屈辱。其实若真论谁受了侮辱,还轮不到汉朝,应该是匈奴才对。汉匈都是大国,且已结为兄弟。即使从现在的国际观念上看,彼此地位都是平等的。与一个跟自己平等的国家通婚,辱从何来?而且匈奴女婿可是货真价实的大单于,倒是汉朝不厚道,每次都拿冒牌公主敷衍人家,有时甚至是宫女。所以真正占便宜的是汉朝,被侮辱的是匈奴。汉朝皇帝的女儿不等于是美女,东西称雄的匈奴何愁抢不到美女?但匈奴就是特别看重娶汉朝公主这件事,可见匈奴贵族以成为汉朝女婿为荣。只要得到汉朝女婿这个身份就可以让他喜滋滋地老实几年,可见匈奴对汉朝骨子里何等自卑。这跟宋朝可不一样,宋与辽朝、金朝可是以叔侄相称。那时外族对汉族已经不再有心理上自卑感了,他们不再屑于跟汉族称兄道弟,而要居于其上。

和亲,而且是汉朝“狡诈”的和亲真的屈辱吗?

另一个似乎可以说明汉对匈奴的屈辱关系就是匈奴的犯边,而汉朝却不能反攻,故民间“愤青史观”把后来的汉匈战争说成是“反侵略”战争。侵略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匈奴从未强占过汉朝任何土地,也没有想要侵占,何来侵略?只是有些匈奴贵族武装私自在边境上劫掠财物和人口,这是游牧文明必然的生存方式。游牧民族平时除了放牧,不去对固定文明进行劫掠,你要他干什么呢?汉匈战争说到底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不是什么谁受辱的简单问题。任何游牧民族都有可能袭扰任何农耕民族,这是天理!而农耕民族对其反击也是天理!直到后来匈奴归附汉朝,汉朝又给予一定照顾后,南匈奴才渐渐改变了随处劫掠的传统生活方式。

真要论侵略,从来都是汉族侵略匈奴。河套草原本就不是华夏所有,而是匈奴的(想想也知道,“草原”怎么会是农民的地盘呢?)。西周时那里就是猃狁——匈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秦国把河套地区抢了过去。秦朝灭亡,匈奴乘机夺回。到了汉武帝时,汉人又把匈奴人的这块最肥沃的土地——塞上江南给抢走,设置郡县,移民屯田,从此永远成为中华领土。不但如此,还把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抢过来了,匈奴的地盘从此越来越小,所以从来都是汉族侵略匈奴。汉匈战争哪算得上反侵略战争?“愤青史观”把汉武帝夺河朔草原称做“收复”,如果这也叫收复,以此类推,我们就应该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为什么中国从不搞侵略?因为我们只搞收复,只搞平定,只搞拓边。

有些崇拜汉武帝的人,说汉武帝大规模讨伐匈奴的历史功绩是“保住了大汉,保卫了华夏”。这只能算“愤青史观”。了解西汉前期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匈奴在最强盛的冒顿时代,正逢华夏最虚弱、最有机可乘的秦汉之交之际。即使在这个时候,匈奴也只不过夺回了被秦所强占的河套地区,并无能侵略华夏,更何况到了空前强盛的武帝时代,匈奴还能怎样呢?匈奴是部落联盟,各部落比较自由,掠夺汉朝边境的多是匈奴王庭下属的一些部落贵族所为。掠边最猖獗的时候是汉朝立国之初的若干年,到了文景时代,由于中国国力渐苏,掠边行动便开始逐渐收敛,尤其是景帝时期,汉匈优劣对比已发生显著变化,匈奴掠边的规模和次数一次不如一次,显然忌惮之心日增。如此发展下去,可以想象到了国力更强盛的武帝时代,这个问题将成迎刃而解之势。所以汉朝不可能只为了一个正在逐年自然解决的问题而一次次发动劳民伤财的战争,因为这不合乎正常的成本计算考虑。须知掠边问题本就随着汉朝国力增强而逐年式微,如果说“无为而治”地等着它自然解决有些消极的话,那么增加一点主观力量来推动,例如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达到震慑效果,对某些匈奴部落贵族武装进行一定的军事威慑也就可以了。然而汉朝并非这样,而是劳民伤财几乎耗尽文景时代的积蓄深入大漠向整个匈奴帝国宣战,从成本的角度看,这就不能解释成谋求边境的安宁了,而是属于侵略性质,正如汉朝同时还在侵略其他地方一样。侵略匈奴的动机或者是追求更大国家利益的想法,或者只是汉武帝要让外戚立功,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所以在史学界,关于汉伐匈奴的评价,“完全正义说”并没有多少共鸣。

还有一个似乎可证明屈辱的是匈奴冒顿单于给吕后写的骚扰信,而吕后竟“低三下四”地回绝。其实这是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误解。匈奴人性格爽朗,且有兄死妻嫂的习俗,汉匈既结为兄弟,刘邦死了,匈奴大单于向吕后求婚对匈奴而言是情理之中的。只是由于人们不理解匈奴人,才以为这是对方的侮辱、挑衅。

再回到和亲政策是否屈辱的问题上来。也许有人说,与外族通婚,本不存在受辱,可如果是被迫的呢?那便应是屈辱吧。但是,我以为一个国家被迫的事情多了,即使是世界上再强大的国家,也不会事事皆可肆意而为、一意孤行。就象今天的美国,也有妥协的时候。更何况和亲还不是匈奴自己提出的,而是大流氓刘邦听取臣下的意见主动提议的。国际间的政治是什么?从来就是妥协与要求的合一。少了一方都不叫政治和外交。皇帝老儿嫁一个冒牌公主也能起那么大作用,这种妥协也太容易了。而且嫁给匈奴的女子又不是去当牛做马,而是做尊贵的阏氏,换做今天的女子,还不趋之若骛,何辱之有?

由此可见,无论从国际平等的原则看,还是政治外交妥协一说,都很难支持和亲政策是所谓的屈辱举动。这屈辱如果真的存在,也只是主观人为意识上的屈辱。那么这种“屈辱”背后的实际心理是什么呢?——原来这种屈辱感竟是建立在民族不平等的基础上——因为匈奴是劣等民族,所以跟匈奴称兄道弟就是我的耻辱!即使嫁假公主给匈奴也是耻辱。汉朝王室根本不愿平等地看待匈奴王庭,即使是普通的汉人女子让匈奴单于“玷污”了也是我汉朝的耻辱!

和亲,作为被传统史观和影视文艺渲染得很无辜、很痛苦、很屈辱的一个词语,它后面隐含的却是民族歧视。而这种民族歧视居然可以用一种令人同情洒泪的可怜姿态表现出来,真是没想到。

可以想象汉朝许多人并没有感觉到“和亲”时代很屈辱,因此打败匈奴以后也并没有现在人想象的有多么地扬眉吐气,举国振奋。所以愤青们不理解汉武帝如此民族伟人,司马迁为什么还把他评价得那么差。从历史上看,汉朝前期虽然无法在军事上给匈奴以打击,但始终对匈奴具有心理上优势,而匈奴始终有自卑感。这从文景时代就有匈奴人降汉(包括贵族)便可窥见一二。例如景帝时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还封他们为侯,以激励更多的匈奴人归降汉朝,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可见汉人一直在匈奴面前具有心理优越感,不可能有低人一等受辱的感觉。

没有受辱,却要想象自己受了辱。被虐—复仇—翻身,作为民族精神自我陶醉的三部曲在现代中国人心中似乎很坚固。只要中国人继续活下去,它就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版本。

但历史不是文艺,它注重的是事实。作为一场侵略战争以及侵略者胜利的战争,汉匈战争的结果也正可以证明这战争的实质,它使汉朝的疆域大大的扩张,匈奴数以百万的牛羊被汉朝所抢获,大量的匈奴人被杀,匈奴人悲哀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同时汉朝百姓也因政府的穷兵黩武而远离文景时代生活的安康。其实汉朝讨伐匈奴虽然是侵略之战,但是在冷兵器时代似乎又可以谅解。因为在遥远的古代,民族之间的互相侵略几乎是一种常态,尤其是作为农耕与游牧两种迥然不同生存方式,它们天生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许这二者终有一方会向对方发起侵略,而历史的选择是汉朝抢先一步。汉匈战争说到底也是这种不可调和矛盾的产物。但拜托别那么煽情,别作出一幅苦大仇深的受害者模样。跳出“被虐—复仇—翻身”的民族精神历史诠释的三部曲定式。历史是客观的,不是戏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