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在古代的雅称

如题所述

1. 在古代,火有多个雅称,其中之一是“𤆄”。
2. “𤆄”在《唐韵》《集韵》中读作“呼果切”,在《韵会》《正韵》中读作“虎果切”。
3. 《说文解字》中解释火为“毁也”,象征南方之行的炎上。
4. 《释名》中称火为“化也”,意指消化物,并有“岁雀言毁也”,即万物入火皆毁坏。
5. 《玉篇》指出火是“𤆄”,代表化、随,意味着阳气用事,万物随之变化。
6. 《古史考》记载燧人氏最初发明了火。
7. 《书·洪范》提到五行,其中一为“火”,显示其重要性。
8. 《书·尧典》中的“星火”指的是苍龙之中的星星。
9. 火也是天体名称,与其它星体一同构成了古代天文学的一部分。
火,是汉语常用字,拼音为“huǒ”,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基本含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后来扩展到与光焰相关的各种现象,如爆炸、射击,以及怒气、燥热之气、热烈和红色等。在中医学中,火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在汉字书写中,“火”字常作为偏旁部首出现,尤其是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它被写成“灬”。
在2019年的“汉语盘点”活动中,“火”字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推荐为年度汉字之一,与“墙”、“商”一同被提出。火的甲骨文形态通过象形的方式描绘了物体燃烧时光焰四射的情景。从金文到小篆,再到楷书的演变中,火的形态虽有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始终不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