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门诊病历范文30份

如题所述

手部皮损消退,无新发皮损,舌淡胖苔白腻,脉可。

治愈照片:

按语:

湿疹中医病名为“湿疮”,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以丘疱疹、密集水疱为主,有明显的渗出倾向。本例患者皮损部位主要在手,其根本原因主要在脾胃,脾主四肢,脾虚运化失职,则水湿随经流于四肢,发为手部湿疹,手部湿疹常见但难治。患者初诊手部水疱明显,舌淡胖苔薄黄腻,一派阳虚水湿化热之象,故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其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重用生薏仁、白鲜皮,《景岳全书》记载:“薏苡仁,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能去湿利水”。《本草纲目》记载:“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经去湿热药也。”二药合用,利水清湿热,诸药共凑健脾化湿清热之功。对于糜烂渗出严重的患者,用中药泡手的方法效果比较满意,相当于古代的塌渍法,且很少有不良反应。二诊时患者效果不甚明显,考虑患者病程较长,湿邪较重,单从健脾清热祛湿效果较慢,故二诊加用麻黄,《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麻黄发表驱邪,使湿热从肌表走散。三诊效佳,患者舌尖稍红,为湿去热显之象,故加用黄柏清热利湿。四诊、五诊病情持续好转,处方总原则不变,巩固疗效,以收全功。

对于湿疹的治疗,刘爱民教授认为本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因饮食伤脾,外受湿热,形成内外合邪而致。刘老师认为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则,既要重视湿热的表现,又要重视脾失健运的根本原因。首先,手部湿疹,健脾渗湿,勿忘通阳。常用桂枝,桂枝《医学启源》载其“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本草备要》谓其“温经通脉,发汗解肌”,现代中医学家认为其有解表散寒、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刘老师在温阳通阳时尤善用桂枝。其次,脾阳不足,清阳不升,湿热蕴于肌肤之证,老师尤其重视脾阳,《脾胃论》所述“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塞皮毛,散于百脉”,当下人们嗜食寒凉,脾阳受损者较多,故在除湿清热的同时,温脾健脾犹不可少,善用干姜、甘草以温扶脾阳,四君子汤助阳益胃,茯苓、泽泻以泄湿热而降浊阴。再结合患者的发病部位,辨经络与脏腑,湿疹发生在手部,表现为深在性的水泡,为手三阴经循行部位,责之脏腑,为脾虚湿蕴证或脾阳不足,皮损发于手指掌背面者多与外界风寒或湿热有关,故在温脾除湿清热的同时,需要加用温散之品,开通毛窍,宣发肺气,令“水津四布”,皮损很快消退。

邢慧杰

第二临床医学院

2021级皮肤科硕士研究生

刘爱民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

二级教授

主任中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

日本九州大学皮肤科高级访问学者

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河南省名中医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委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性病分会副主委

世中联中药养颜产业分会副理事长

第一至四届河南省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副会长

第八、九届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委

河南省干部保健局特聘专家

持续获取皮肤病方面医疗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