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生怀才不遇的辛弃疾,最后是怎样死的?

如题所述

辛弃疾是我比较敬佩的一位历史人物。后世评价他是一位大材被小用的典型人物,以他的才能,文可治国,武能安邦。可惜他的一生一直都是怀才不遇的状态,为官生涯多次被贬谪,始终没有被重用,最终抱憾而逝,实在令人惋惜。

我们对辛弃疾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词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宋词,而忽略了他英武神勇的另一面,实际上辛弃疾是历史人物中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文,他的词流传千古;武,他率敢死队深入敌营,将叛徒擒回。我们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他将名字改为“弃疾”就是效仿少年英雄霍去病,希望像霍去病一样建功疆场,为国御敌。可以说,辛弃疾的故事完全可以写一部传奇小说了。

铁血传奇,浑身是胆

辛弃疾出生在南宋的战乱时期,他的出生地就是在被金国占领的地方。当时的南宋就和后来的晚清差不多,人民和政府都毫无尊严可讲,备受外敌的欺凌,正是“靖康耻犹未雪”是时期。辛弃疾的祖父在“靖康之变”后,无法南下,被迫在金国为官,但他却教育年幼的辛弃疾,不要忘了国家的耻辱。幼年的辛弃疾也看多了金人欺辱汉人的事情,所以,他早早就立下了反金回宋的志愿,希望能够与金兵刀对刀、枪对枪的干一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年仅21岁的辛弃疾,在家乡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正式举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大旗。后来,他率部投奔了声势更大的耿京起义军,担任了相当于秘书的职务。这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令辛弃疾名声大振。辛弃疾有一个叫义端的朋友,是个和尚,在辛弃疾的介绍下也投奔了起义军。可是他受不了苦,竟然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起义军帅印,准备投降金国邀功。

这帅印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很重要,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耿京为此就非常生气,认为辛弃疾不但失职,而且还介绍来一个叛徒。耿京要求辛弃疾必须将大印找回。辛弃疾也很惭愧,他这暴脾气,哪能受得了这个呀!他向耿京立下军令状,发誓三天内将帅印找回。

辛弃疾带几名亲信连夜追赶,提前埋伏在通往金兵军营的路上,终于等到了义端,义端见到辛弃疾,知道不是对手,就跪地求饶。对于叛徒,辛弃疾毫不手软,手起刀落,义端已经是身首异处。辛弃疾搜出帅印,转回向耿京复命。这一件事也令辛弃疾威名大振。

另一件事,就更能看出辛弃疾的英雄气概了。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去与南宋联络,共同抗击金兵。可等他返回途中,获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给杀死了。我们看,南宋与金国的战乱时期,既涌现了不少的英雄,但也出现过许多的汉奸叛徒。辛弃疾对叛徒是零容忍的,他决定为耿京报仇。

辛弃疾在军中挑选了50名士兵,组成了敢死队,他亲自带队前往叛徒张安国的驻地济州府捉拿他。当辛弃疾马不停蹄赶到济州连夜冲进敌营时,叛徒张安国正在宴请宾客。辛弃疾等人将他捆绑起来准备带回惩处。当时济州大营有五万多人,但他们面对大义凛然的辛弃疾时,却没人敢反抗。也许是他们自己也知道理亏,也不愿意做汉奸吧。辛弃疾将叛徒张安国带回送到建康,在经南宋朝廷审判后,将其砍头示众。当时辛弃疾只有 23 岁,以 50 之众对 5 万敌军,而且毫发无损全身而退,真是浑身是胆、勇猛无比。

辛弃疾的为官之路,多遇坎坷

辛弃疾到南宋后,由于他在抗金中名气比较大,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宦海生涯。辛弃疾虽然已经到了南宋,但他渴望收复失地,驱逐外敌的理想没有放弃,他多次向南宋政府建议北伐,但都没有被采纳。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只求苟延残喘,那里还会想收复失地呢!

辛弃疾一直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每到一地,他都恪尽职守,将当地的社会治安和面貌治理的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爱戴。淳熙七年,他在湖南任职的时候

为了平定茶商叛乱,辛弃疾向朝廷提议创置飞虎军,并得到允许。飞虎军的成立,既避免了朝廷调东军队的困难,又为稳定湖南一带的局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支部队就相当于一支隶属于地方的“特种部队”,飞虎军的纪律非常严明,而且战斗力非常强,人言“飞虎军皆选士,自谓无不一当十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辛弃疾的治军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

可惜的是,辛弃疾在为官期间,由于他的身份所限,一直不被南宋政府完全信任, 他也在不停地被调任新职,饱受奔波之苦。后来,为岳飞平反的韩侂胄当权后,准备北伐,他起用了辛弃疾,可惜的是,辛弃疾因为性格刚强,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的人,几次被免职。由于被他人陷害,辛弃疾甚至在后世留下了酷吏、贪官的骂名。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可惜当时辛弃疾已经卧床不起了,只得上奏朝廷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

这个我觉得就可以不用说了,大家对他的词应该是非常熟悉了。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北宋的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足可见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我们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是何等的畅快淋漓。

辛弃疾不只是会写军中词,也有不少田园诗词,甚至是感情细腻抒发情感的诗词。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令人读来颇有感触。还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等等词句,那一句不是令人感慨万千,流传千古!

可以说辛弃疾在治军、为官、文学,无论哪一方面的成绩,我们常人都难以企及,足以令人仰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完美人物,他既是一位爱国英雄、又是一位勇敢过人的侠士,同时他还是一位浪漫的文艺青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