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崛起路上的功臣,他们的结局有多大反差?

如题所述

商鞅和张仪都是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关键人物,秦国正是依靠着他们二人的变法和连横才走向了强盛。没有商鞅和张仪的努力,秦国很难一统全国,也很难在关中站稳脚跟。不过,令人唏嘘的是,这两位秦国功臣最后的结局却都不太好,商鞅被秦惠文王以车裂之刑族杀,而张仪则被秦武王赶出了秦国。车裂商鞅,驱逐张仪,秦国为什么会如此薄情寡恩?难道入秦的所有名家大才都会遭到秦国的冷遇吗?

商鞅早年曾是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弟子,在入秦之前,他曾担任魏国中庶子一职。所谓的中庶子,就相当于丞相府司马。这个看似显赫的职位其实就是个杂官,毫无实权。商鞅满腹才学,自然不会长期在魏国效劳。公叔痤死后,商鞅便离开了魏国。

商鞅入秦,秦孝公大喜过望,为了强秦,孝公便采用商鞅之策实行变法。历经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崛起,而商鞅也因为变法名动天下。商鞅是促使秦国强大的功臣,秦人对于商鞅应该是感恩戴德,可惜的是,孝公去世后,商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相反,秦国世族却将商鞅视为了佞臣。以甘龙、杜挚为首的秦国世族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自己的权益,所以将其视为大患。孝公一死,甘龙、杜挚等人便联合发难。商鞅为了自保,便在商於起兵而反,由于秦军势大,商鞅最终惨遭杀害。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名士,他为魏国人。秦惠文王东出称强之时,张仪来到了秦国,其以连横之策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视,并被拜为秦相。张仪身披相印,曾多次出使列国,他辅佐秦王夺取了秦国丢失已久的河西之地,并帮助秦军攻取了汉中之地。张仪连横之时,秦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秦国最终成为了西方一霸。

张仪大才,可惜亦未能得到好的结局。秦惠文王一死,新继位的秦武王就削掉了他的封爵。因为张仪与秦武王有过节,武王遂驱逐张仪入魏,离开秦国没多久,张仪就死在了魏国。

商鞅、张仪的结局令人唏嘘,这两位都是秦国的功臣,可惜最后都没有获得好的结局,难道入秦的所有名士都会遭到秦国这般的羞辱吗?

秦国诛杀商鞅,驱逐张仪,并非是薄情寡恩,而是时势之需要。商鞅和张仪来到秦国,本就是为了富秦,不管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都深知这一点。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结局,是因为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商鞅死前,其变法已经深入人心,无论商鞅是否存活,他都无关紧要。因为商鞅的功劳太大,所以秦惠文王就有必要将其诛杀。孝公有能力制止商鞅专政,而惠文王恐怕没有这样的魄力。对于君主来说,谁会容许一个功高震主的权臣存在。

张仪也是同理,秦武王驱逐张仪并非是个人原因素,而是秦国政治之需要。秦国已经在张仪的连横之策下走向了成熟,故而秦国也就没有留下张仪之需要。秦武王驱逐张仪,正好可以借此在朝中立威,可乐而不为呢。

商鞅、张仪的结局,从侧面也反映了秦国的排外性,商鞅、张仪毕竟不是秦国人,所以他们始终也得不到秦人的信任。重用信任他们的君主一死,秦国的老旧集团便会立即发难。秦人这种天生的排外性导致了商鞅和张仪悲剧性的结局,不过,也只有如此,秦国更新换代速度才会加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秦国崛起依靠的是商鞅和张仪,他们两个人的变法和连横。在秦孝公死后,秦国氏族将商鞅视为为佞臣,最后被车裂而死。张仪在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削掉了他的封爵,驱逐他入魏,最后他死在了魏国
第2个回答  2020-11-08
就拿白起来说吧,为了秦国的统一坑杀了40万将士,到最后却落得被秦王下令自刎,而一些文臣到最后却节节高升,不得不说,有些许悲哀。
第3个回答  2020-11-08
在秦国崛起路上的功臣,有十一位,有的功臣处以车裂而死,有的功臣封侯拜相,有的功臣饮鸩自尽。商鞅处以车裂而亡,樗里疾官封丞相,吕不韦饮鸩而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