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中,就已出现了“金”这个字,比如某位大臣征战有功,王“赐金五十”。这个“金”并不是现在的黄金,而是青铜,青铜器在刚刚铸造好时就是金色的。那时黄金的开采量极小,只能用作少量青铜器上的镶嵌装饰,不能作为货币流通。黄金正是被称为“币”是在战国时代,《管子》一书中写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就是说玉器具有最高的价值,其次是黄金,最后是青铜布币。《史记》中记载“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白金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锡、铅的合金,纯度较低。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中山国一号陵墓内,发现4枚战国银质贝币。同年河南扶汉县又发现一处战国晚期的银质铲形布币。这表明金银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铸为货币进入流通领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金银具有货币职能中不易损毁这一特性,特别是黄金。根据文献记载,黄金在秦代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先秦时期的黄金作为货币是需要称量的,那时的黄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规格,而且各个诸侯国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进行商品交换时需要用量器来称,很不方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黄金的换算单位---镒(音义)---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并在法令上明确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秦半两)为下币,而银、锡、玉、龟甲、海贝等均作装饰收藏之用,不得再作为货币流通。这是货币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从此贝币、玉器都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是在东汉时期,文献中常有用银赏赐功臣的事例,还有些臣子用银贿赂当权得势的太监以达到升迁的目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连年征战与政局的不稳定影响了黄金的开采,黄金的使用在此曾一度衰落。 唐代的繁荣昌盛使金银币走出低谷,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银币在民间也开始使用,并逐渐成为通货,长达千年之久。到了宋代,银的货币职能更加稳固,物品的价格基本都用银来表示。但银币正式成为法定货币是在明代中叶,这主要是受了流入中国的西方银币的影响。明朝政府确立了银两制度,各地官府将税收、徭役等都折合成银两收取,官员的俸禄和国家的开支也用银两支付,银与钱并行流通。与此同时,黄金在流通领域逐渐减少,更多地作为装饰品和地位的象征。 清初康、雍、乾三朝的货币体制基本沿用了明代的银、钱并行制度,没有大的调整,只是由于银币的形态有所改变而引起了诸如鉴定、兑换等方面的问题。乾、嘉两朝以后,欧洲的货币与金融体制进入了中国,银元货币大力冲击了旧式银两的使用。旧式银币势必要被新式的银元所取代。1933年,民国政府下令实施“废两改元”的政策,使用了千年的银两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49年以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新中国第一次发行贵重金属货币是在1979年。如今金银纪念币已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它们已不仅仅是人民币的币种之一,更是收藏投资的焦点,文化与艺术的载体。 详见附件:钱币学与货币史 附件: 钱币学与货币史.doc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