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为何日本兵对大佐这个职位梦寐以求呢?

如题所述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翻译成中文叫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与此同时,它翻译成日文,又叫做:不想当大佐的士兵不是好兵。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士兵心目中,对于大佐的执念,就和中国古代士兵心目中,对于将军的执念,是一样的。 那么,日本士兵为何心心念念想要拿到大佐的军衔呢?

这个还要从日本的军衔制度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采取的是“六等十六级”的军衔制度。其中,所谓六等就是指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这六个等级。

至于十六级,其实就是把将、佐、尉,又各分大、中、少三等,也就是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简单点来理解,大佐的官职,就类似于我们明清时期的总兵一职,正儿八经的正二品职位,这也是正常武将们所能达到的事业最巅峰。再往上,就需要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并不是纯粹的武将们所能担任的。

如果把这个大佐放到我们现在,就是介于师长和旅长级别的军官,也是大部分军人所能达到的事业最高点。再往上,就得靠命和机遇,已经超出靠努力就能达到得范畴!

其实从这里,大家其实也就能明白,日本士兵为什么会心心念念大佐军衔。

因为,对于广大军人们来说,这个军衔是他们作为一名军人,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虽然绝大多数士兵其实一辈子也无法实现这个高度,但起码还有个念想可以想,至于再往上,那就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事情,想都不敢想。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日本军人来说,大佐军阶,也就只能是个念想而已。

因为,对于日本普通士兵而言,能在战场上因为表现出色提个军曹或曹长就已经算是烧高香。

再往上,就只能看身边那些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兵,他们大部分人的起点是准士官,天花板是中佐,还要少部分人有机会获得大佐的军衔。

至于再往上,就得靠家世背景和血统门第,也就是传说中的命。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抗日神剧里“大佐遍地走,少佐多如狗”的情况,就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