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朱逢博,一封书信定终生,与丈夫相爱41年,为何单身至今?

如题所述

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位中国歌唱表演艺术家红遍一时,被称为中国的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开创一代歌风,留下无数优秀作品,她就是朱逢博。

现在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朱逢博这个名字,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家喻户晓,她的歌曲,始终都是经典。

朱逢博和施鸿鄂的爱情佳话也在当时被人津津乐道,口耳相传。一封书信定终生,41年相依相伴,两个人相互扶持,互相恩爱,琴瑟和鸣,让人艳羡。天不遂人愿,丈夫先她去世。她没有再嫁,一个人生活着,往后余生都用来回忆和想念,一个人,活成了两个人的模样。

不是每个人都会深情,但总有人在深情,我遇到你,我拥有你,两个人的生命因为对方变得不同。

一、欢喜冤家

其实一开始相遇的时候也并没有多么美好。朱逢博听说歌剧院来了一个人,很多人都崇拜那个人,也起了好奇心,前去请教问题却被嘲讽。一个擅长西方美式唱法,一个擅长民族唱法,两个风格如此迥异不同的人,慢慢开始相熟。

施鸿鄂也渐渐发现了朱逢博的才华,直到朱逢博唱了那一首《白毛女》后走红,施鸿鄂才真正对她另眼相待。

在日后的相处中,两个人没有任何的越轨举动,只是随着时间,在心里都越来越仰慕对方。

二、终成眷属

我们总是在错过,错过春花夏雨,错过秋月冬雪,错过万家灯火,错过斯年伊人。因为害怕错过,连日的惴惴不安后,朱逢博做出了一个决定。

于是那一天,施鸿鄂收到一封信,他好奇地拆开一看,一行娟丽的笔迹跃入眼帘:“今晚十一时在排练厅楼梯口等我。”下面署名是“朱”。施鸿鄂心想,会不会是她?他忐忑不安地度过了长长的白天。晚上,下过一阵电闪雷鸣的暴雨,终于来到了相约的地点。穿着白色连衫裙的女孩站在楼梯口,施鸿鄂愣愣地望着她,正欲开口。

这时的朱逢博抛却了心中的羞涩,坚定地说:“我今天约你到这里来,是为了向你明确表示,我已决定在八月一日和你结婚。”风吹过她的衣摆,那时时光正好,年岁正好,人也正好。

一个正统的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歌唱家和一个以民歌见长的歌唱家真的结合在一起了。长久的暗恋一朝化为现实的甜蜜,两个人都很珍视这段感情,自是举案齐眉,夫妻恩爱。

三、爱人离世

施鸿鄂是她的爱人,也是良师益友。在她的歌唱事业给过很多指导,可以说,没有施鸿鄂,朱逢博的光辉会比现在要暗淡。

可惜天公不作美,两个人并没有白头偕老,施鸿鄂先她一步,离开了这个让他留恋的人世。这件事给了朱逢博巨大的打击,她用了三年,才走出这段阴影。她没有把他的骨灰盒下葬,她日日看着那盒骨灰,吃饭的时候,放上两个人的饭碗,先供奉给施鸿鄂,就像他还在一样,十二年如一日。

我想起来归有光写过的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也许思念和爱意并不需要大声宣告,它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流露。

在这个充斥着物质和喧嚣的时代,我们追逐短暂的欢愉和快感,我们轻视爱情,又渴望爱情。我见过一个朋友,分一次手,像吃一顿饭一样简单。爱情不应该是“快餐式”,而应该是我们慎之又慎的选择。

朱逢博在丈夫去世后始终单身,既是因为对丈夫深厚的情义和爱恋,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执着,也是因为自身性格的独立坚韧,更何况,丈夫虽然不在,但儿孙绕膝,也算美满。丈夫的离世让她悲痛万分,但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止,我只希望她的晚年生活能够安静美满。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夫妻,像他们一样恩爱。巴金和萧珊28年的婚姻生活始终相亲相爱,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始终相濡以沫,相互关怀。他说过: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她永远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以后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胡适和江冬秀,胡适每次和太太照相时,总是让太太坐着然而他站着,并且很得意。胡适特别爱好收集全世界怕老婆的故事。当他发现当时只有德国、日本和苏联没有怕老婆的故事时,就下推断说有怕老婆故事的是民主国家,没有的是独裁国家。

他还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胡适和太太厮守一生,其实惧内不过是玩笑话,谁都知道这个“惧”,是由爱产生的。

《从前慢》有一句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个年代的爱情,让人羡慕,没有花言巧语,没有要房要车,你伸出手,我握住了,就是一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有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也终有一天能遇到愿意和你携手一生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因为她觉得一辈子爱一个人就足够了,再也容不下其他的人,而且一个人生活也是可以很幸福的
第2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还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所以不愿意和不想再结婚,我觉得她真的非常痴情。
第3个回答  2020-11-24
因为她的丈夫是她唯一的爱,容不下其他人,再次进入自己的生命里。
第4个回答  2022-03-24
她丈夫走的时候她都70多岁了,难道还要再找个老头来伺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