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庙当中见到李治的武则天,为何突然就泪流满面?

如题所述

我们可以说,进入感业寺的那些日子是武才人人生最为灰暗的一段时光。

在感业寺已经被削了头发的武才人过上了和大唐后宫完全不一样的生活。难道要在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的感业寺中度过自己的余生吗?难道在先皇病榻之前发芽了的那枚爱情之花就要在这里凋零了吗?

她日日课经、夜夜思念;她眉眼流转、心底流泪。深锁宫中十二年,还没有等到一个美丽的绽放就又被锁进寺院,还没有等到渴望中的帝王之爱就被扔进另一个深宫。

那时候,武才人充满了对人生的怨叹,充满了对命运的幽怨,充满了对将来的忧愁。

或许命运常常眷顾有心人和有情人。在李世民病榻前萌生情感的另一个人物——此时的皇帝李治也思念着她。

再冷硬的大唐礼法没有熄灭李治的思情,一千多个日夜的离别恰好让这段情感变得炽烈起来。

650年5月26日,太宗的周年祭日,李治来到感业寺进香。365天的分别,李武在太宗病榻前的相悦之情早已化作绵绵的相思之苦,“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在感业寺所做《如意娘》)。风雨故人到,二十五岁的武则天和二十一岁的李治分别经年,顷刻间,思念之苦化作满腔泪雨,“武氏泣”,“上亦潸然”(《唐会要》),感业寺上演了一出鹊桥相会,那样的场面一定是感人的,凄美的。

心有灵犀的一次相会,武则天的命运被高宗李治解套了。她的前路变得亮堂宽敞起来。

651年8月,高宗接武则天回宫。

652年岁末,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出生,高宗李治大喜,武则天越发受宠。

654年3月初,她被拜为昭仪。当年的12月17日,高宗离开京师长安拜谒太宗昭陵,甚至他让身怀六甲的武则天随行,二儿子李贤出生在谒陵路上。

可是,王皇后和萧淑妃挡在前面,后宫里涌起明争暗斗的波涛。

为了遏制皇帝对武则天的宠爱,王皇后母亲柳氏采用“厌胜”之术(用巫术制服胜于自己的人)诅咒武则天。不巧,事情败露。高宗大怒,越发坚定了宠幸武则天的决心。在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655年10月19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11月1日,盛大的皇后册立仪式举行,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在肃仪门朝拜了武后。

在接近皇权巅峰的关键时候,总是李治的助推起了决定性作用。660年以后,高宗因为视力下降和患有风眩病,体力不支于国政。思前想后,李治只有把部分政务交由武后协助处理。此后,武后开始执政天下。

虽然历史的惯性要把女性拒绝在权力门之外,但是历史又无耐地给武后闪开了一道大门。高宗也曾经对她有过幽怨和担心,但终归还是欣赏她的韬略、智慧和才能,对她的信任超过了太子李显。683年高宗死亡前,那句“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的遗言,流露了对后世的担忧。李唐帝国的确走到了十字路口,历史这一刻的抉择充满了玄机。这时候,高宗想到和信赖的仍然是武则天。

终于,在684年8月高宗入葬乾陵的时候,高大的《述圣记》碑被树立在朱雀门西门阙楼外。《述圣记》碑体通高6.9米,方柱形状,宽1.8米,底座边长2.89米。顶部呈庑殿式样,四角各有一根擎举的承檐椽。碑体由五块方石榫卯套接而成,连同碑顶碑座共七块,意取七曜光耀,俗称七节碑,重约90吨。《述圣记》长5100余字,46行,中宗李显遵母命书丹。

1320年的风雨洗礼之后,述圣记碑上的文字已经残缺,透过这些文字的残迹,人们总是用复杂而又神秘的眼光去解读一个女皇。假如人本地解读一个女性,字迹模糊的巨碑上,清晰地伫立着一个女性的真挚情感和人文情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