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有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孤篇盖全唐”?

如题所述

泰戈尔说,人的存在,是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这就是生活。唐代诗人张若虚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一个被忽略千年的才子。他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孤篇压倒全唐,被称为诗中之诗。

张若虚是诗坛的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迷题。他的生平不详,仅有两首诗存世。《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张若虚的曲调与原调不同,但是最负盛名。

春江花月夜是一幅写意画,一曲优雅的古典音乐、一首独特而奇妙的诗,唯有把三者融合为一,才能真切体会到诗人运笔之妙。

这幅画,诗人用大手笔一挥而就。涵盖春、江、花、月、夜,围绕着月,添上白云一片、江天一色,再添上春江潮水、滟滟随波,白沙、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碣石、鸿雁、鱼龙、闲潭、落花点缀其间,离人、游子贯穿诗词,有《清明上河图》的生活情趣、亲切自然,却比它更具美感。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纵观整体,全诗共有九韵,四句一换韵。起首平声庚韵,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收尾,苍劲有力。

在众多词牌中,用韵较为单一。平韵柔和,仄韵豪放。也有特别,比如上下阕平仄运转化的减字木兰花、虞美人词牌温婉大气。但都没有《春江花月夜》这样大手笔,连用庚、霰、真、纸、尤、灰、文、麻、遇九个韵。阳辙韵与阴辙韵的交替运用,声音由高昂清亮的庚、霰、真韵,转到有些微弱的纸韵,再到清亮的尤、灰、文,麻韵,最后遇韵戛然而止,宛如琴师手起弦落,却余音袅袅。

从语言风格看,张若虚的诗词,语言清丽、自然洒脱,洗去铅华宛如出水芙蓉。以江月为主题,以春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的春江月夜图,抒发了思妇离愁、游子别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含哲理,让人沉思。

从结构布局看,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诗情、画意、哲理自然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义隽永,韵律婉转。短短几行诗,却似上演了一出情景剧。第一卷:春江美景徐徐展现。第二卷:画外音融入美景,与时空对话、对人生感慨。第三卷:剧中人登场,思乡之情、离愁之苦,如春江之水,汩汩流淌。高楼之上,明月窗前,佳人独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游子思乡,可怜春半不还家。

诗人用精炼的笔墨,首句点题:潮水连海,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中的海是泛指,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海,加入想象,画面更生动、唯美,江海相连的气势无比宏伟,突显了江面的辽阔。春天潮涨,生机勃勃。这里的明月共潮生,把月亮拟人化,生动活泼,让人耳目一新

月色朦胧,江天一色,不染纤尘。万籁寂静,唯有一轮明月陪伴诗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于是,诗人独立江边,独望明月,思考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哲理,甚至于浩瀚的宇宙,人类的历史。

首先对宇宙空间、人类、自然提出疑问的,是屈原。屈原是对宇宙万物的提问,只涉及表面,未有深层含义的探讨。张若虚则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引人遐思。屈原重形,张若虚重意。

可怜楼上月徘徊,开头一句诗承接第二卷的何处两句疑问,引出下面八句诗。诗人将明月拟人化,用明月的徘徊来衬托思妇的离愁之苦。

《诗经》里的思乡之痛,溢于言表,层层递进、感情强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张若虚在诗中对思念写得含蓄唯美,生动传神。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伤悲,而是借明月的怜惜之情,从侧面烘托,效果反而更好。夜色沉静,月光温柔地陪伴思妇,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到处都洒满月光,驱之不散。

“卷不去”,“拂还来”的岂止只是月色?更是思妇内心的烦恼和忧虑。忧思无处诉?只好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却不知月色如影随形、执着地留在她的身边,不肯离去。离人与思妇相隔千万里,只能对月相思。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则突出了相隔之远,传递信息之难。鸿雁难寄锦书来,无言只是空相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生动地写出诗人离家时间之久,以及思乡心切。月复西斜,海雾藏月,潇湘碣石,树影摇情,这一幕幕景色,恰好是对诗人内心的回应:路途遥远,归家难。斜月沉沉,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碣石潇湘无限路,重点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深,因为空间距离的遥远,这种思念更深了。

诗的最后,诗人对月感叹:不知何人乘月归?而自己却只能在遥远的异乡,看月光摇曳一江树影。

张若虚之后,很多诗人引用他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能从这首《春江花月夜》中找到他们的身影。

这首被冷落千年的明珠,终于散发出璀璨的光芒,闪耀诗坛,被称为诗中之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9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体长诗,它被闻一多先生盛赞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先生认为:它一改旧时宫体诗“绮靡”、“轻艳”的现象,独辟蹊径,以一己之力清洗了宫体诗的污名,挽回了宫体诗百年的名声。而清代诗评家王闿运则认为:李贺、李商隐的诗,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是宋词、元曲的滥觞。

《春江花月夜》有个什么特点?

作者以画入诗。融抒情诗、哲理与爱情诗于一体。通过笔墨描绘出盛唐明月“穿越时空”的奇妙境象。其间反复运用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像“中古五音”一样弹奏出文章的主题,却不会让人感觉厌烦。

全诗的前十六句直接讴歌自然之美,十六句之后,却用把明月拟人化写成了一出“爱情小剧场”。在歌颂爱情之余,仍然不忘描写“明月”身上折射出来的盛唐气象,令人叹为观止。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是张若虚本身的视野开阔,他的胸中仿佛蕴藏了盛唐的万千气象。这首诗虽然反复地提及春、花、江、月、夜五种意象,但是真正的主角是写明月。

张若虚写明月,不像一般诗人,卑微地站在地面上仰望明月,他把自己置身于和明月同等的高度去看明月。明月鉴证了繁花似锦的人世的沧桑变迁,而张若虚又鉴证了明月对人世沧桑的这种鉴证。

这种俯瞰人世的视角,以及用五种意象打造出的“五音变奏”似的描写方式,被张若虚运用到了极致,在诗歌的领域内,后来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为什么能“孤篇盖全唐”?

一、“宇宙”视野下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写明月,非同寻常的诗歌借着明月来写人间琐事。它就是在讴歌明月,讴歌自然之美。普通的诗歌写到明月,差不多都是“举头仰望”的姿态,而张若虚写明月,是站在和明月同等的高度,从天空中俯瞰地面上的自然景色。

张若虚首先让读者看到,春天江上涨潮的景象,潮水升起的时候,江面仿佛像大海一样宽阔。明月自潮水中升起,刹那间滟滟波光照耀千里,“春江无处不明月”。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银白色之下,这是谁的杰作呢?自然是天上那一轮皎皎的“孤月”。

张若虚用“孤月”这一个词,并非为了写明月的寂寞,而是想传达两层意思:第一层,这个明月是有生命的;第二层,这个明月是一个“独尊”的王者。它低头俯视大地,任凭长空中鸿雁飞渡,海水里鱼跃龙腾,始终都逃不出它的管辖范围。

张若虚是从“宇”和“宙”的角度来写明月的。“宇”是上下四方的空间。从寰宇的角度来看,在春江的夜晚,在你想象力能够抵达的四方空间里,全部都是明月的领地。“宙”是指古往今来的时间。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明月,皎皎月轮悬挂于半空中,穿越了亿万年的光阴。

江上的明月是四方空间的主宰,也是亿万年光阴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次人世的兴衰变迁,它是夜空中唯一的神祇。“古之明月”在春、江、花、夜的衬托下,通篇呈现出一种大气、唯美与壮观的自然景象。但是,在诗歌十六句之后,作者不再直接讴歌明月,转而把神祇一样的明月拟人化,将它带到了一个人间的场景中去。

在人间的场景里,男欢女爱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于是我们看到,张若虚把古之明月化身为一个“老顽童”。让它穿越于闺阁、江舟、潇湘、碣石等地。现实与虚幻的场景,慢慢交融在一起。

二、五律重弹,绝响千年

《春江花月夜》另一个让人称道的地方是,诗篇按“春、江、花、月、夜”为五个主角意象,加入霜、霰、江潮、碣石、妆台、云、楼、鱼、雁和潇湘等等大量丰富的意象,景色之美,令人目眩。

“春、江、花、夜、月”高频率地反复出现,就像是中国古代的五种音律一样,弹调出了奇妙的音乐,令人印象深刻。

许多年以前,有电视台采访过一部八十年代经典电视剧的导演。主持人问导演,那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为什么能那样让人着迷。

导演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将一首曲子的主旋律进行变奏,在不同场景下不断地重复;不但不会让人心烦,反而令人印象深刻。恰逢其时,甚至会令人动容。后来看新版《水浒传》,本来对剧情没太大的感触。但是看到最后几集,听到变奏版的主题曲,再看见自己喜欢的角色一个一个地倒在面前,伤感还是油然而生。

《春江花月夜》的基调没有那么悲惨,但是张若虚用五种意象代替了古音的宫、商、角、徴、羽的五种声调。把诗篇的主角不断置换到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去,运用的还是那些元素,却传递了不一样的感情,让人体会到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也标志着“七言歌行体”的成熟。它的出现,给初唐诗坛带来了一片全新的气象。仿佛王勃作《滕王阁序》,不受文体的限制,自由挥洒,在骈文之后加入了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既是一首长诗,也是一篇绮丽的散文。

之所以说这首诗“孤篇压全唐”,除了以上的原因,主要是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主题上,写出更高成就的作品。《春江花月夜》是一个旧乐府词牌名,据说除了张若虚之外,杨广、温庭筠、张子容等人都写过它,但是没有一首能出其右。

后世有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也写过不少带明月的好诗,但是也都只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等等,借着明月诉说相思之情的作品,并非讴歌明月本身与自然景色之美。所以在讴歌明月的诗篇中,自张若虚之后,再不作第二人想。

第2个回答  2023-05-08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春江花月夜》是诗人仅存的两首名诗之一,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在这首诗里沿用了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可惜的是《春江花月夜》虽然那么优秀,但是历代比较有影响力的选本中都没有收录,唐宋元的文人也很少对其进行评价。
所以才让其埋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了.....

第3个回答  2021-05-19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他的用词非常的好,而且特别展示了当时唐朝的风范和诗人的风范,而且感受到了那时候风情,而且是一种非常美的享受,可以说是唐朝的经典之作了,所以说可以孤篇盖全唐。
第4个回答  2021-05-19
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这是经过现代教育家以及文学家大量研究,最终选择的比较适合小学生理解的诗。其实如果深究,这首诗并非不堪,仅“白日依山尽”这一句,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意境不如《春江花月夜》,但其画面感丝毫不弱于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