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数学的诗句

如题所述

1.关于“数学”的古诗有哪些

1、百鸟归巢图宋•伦文叙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解析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2、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解析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3、题秋江独钓图唐•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解析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4、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解析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后半句则刻画了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5、绝句(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解析杜甫的《绝句》,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2.关于描写数学的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诗句的意思是:寺内有三百六十四只碗,如果三个和尚共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共吃一碗羹,就每个和尚都有得吃,寺内共有和尚多少个?

“周尽不差争”意即很准确,晚数就这样,一点也不差.

显然这一道代数题,初中生只要稍动脑筋就能解决——设和尚数为x,列出以下的代数式子:x/3+x/4=364,x=624.

2.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 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 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 ”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3.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 〕*2-1=0,解得x=7/8.

4.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

(3*100-100)÷(3-1÷3)

=75(人)………… 小和尚人数

100-75=25(人) 大和尚人数

5.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

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

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

3.有关数学的古诗词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向瑛姑求助,瑛姑出题考校,关于几道数学题,黄蓉就说了两首数学诗。

(1)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译文:有一堆东西,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个,只知道总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堆东西的数量。黄蓉回答:以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七七数之,余数乘十五。

三者相加,如不大于一百零五,即为答数,否则须减去一百零五或其倍数。”瑛姑在心中盘算了一遍,果然丝毫不错,低声记诵道:“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黄蓉道:“也不用这般硬记,我念一首 诗给你听,那就容易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余百零五便得知。

(2)九宫格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字相加都是十五。黄蓉回答: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八六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这个很浅显,应该只需要解释“戴九履一”:9在最上、1在最下。

4.含有数学的古诗词

带有数字的诗词: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四鼓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2、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13、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14、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5.找古代一首关于数字的诗,很有意思的

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游山玩水,碰上大雪,触景生情,口吟数字诗,形象地描绘雪花飘落与芦花融为一体的情景: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作数字诗,连用十个一字,不觉重复,所写的景物亦臻画境。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明代江西吉水人罗洪先,乃嘉靖年间状元。一次他与友人乘船到九江,遇一船夫出数字联请对,船夫写的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这副对朕,经过了几百年,竟没有人能对得出。古人也用十个数字,作成一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写出后,曾长久的无人能对,后来有人运用五方和五行,终于对出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相传,苏东坡与学友赴京赶考,因涨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眼看应考就要迟到,学友叹曰: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亦用数字入联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上联从一数到十,下联又倒着从十数到一,不仅数字使用巧妙得当,而且将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的艰难表述得淋漓尽致。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从南宋杨辉开始,元代的朱世杰、丁巨、贾亨、明代的刘仕隆、程大位等都采用歌诀形式提出各种算法或用诗歌形式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

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

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第四题: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算法统宗》全书十七卷,广泛流传于明末清朝,对于民间数学知识的普及贡献卓著。

这本书由程大位花了近20年完成,他原本是一位商人,经商之便蒐集各地算书和文字方面的书籍,编纂成一首首的歌谣口诀,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成美妙的诗歌,让人朗朗上口,加强了数学普及的亲合力。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

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

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

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这个问题在宋代一本笔记书里也有一个诗歌解法:三岁孩儿七十稀,五留廿一事尤奇。

七度上元重相会,寒食清明便可知。古代称正月十五为上元,所以上元指15,又称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是清明节前一日,所以寒食清明指105。

这二首诗解法都一样,答案是23。 程大位还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

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

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这道诗题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 3 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 33 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 19 瓶酒。

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

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南海才子伦文叙为苏东坡《百鸟归巢图》题的数学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