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阅读培养兴趣教给方法获取引导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如何引领孩子摆脱野性,走进知识的海洋,进入文明的殿堂?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学习,去品读大量的书籍。读书使人智慧,读书使人儒雅,读书使人卓越。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自身的强烈愿望。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推荐学生有兴趣的文章。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之乎者也”,也不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兴趣”是他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因此我们可推荐《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故事会》、《科学家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当然也可推荐一些有关音、体、美之类的书籍,总之要合学生的胃口。
2、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花”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看的“花”;诸如《上下五千年》、《一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看的“精神之花”。
3、引导广泛的阅读。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0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记者采访一名高考语文状元,问其成功秘诀,高考状元说:“高考语文我赢了,但我不会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中外杂志。”读完这段话,我想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感到心酸。其实,早在好多年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就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中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并提出了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然而,细观我们的校园,尤其是在初中,我们看到,在学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并不喜欢课外阅读。对于课外时间,他们更喜欢玩耍、游戏。而一些喜欢看书的同学,有的也很盲目,收效甚低。这就提醒我们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起一些指导、帮助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懂得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呢?结合几年的教学,我谈这样几点认识。
一、结合教材,推荐课外阅读的读物。
课外读物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也是一般的。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也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在读哪些书,并且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在学习了《少年闰土》后向学生推荐《故乡》;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推荐《水浒传》;在教学《一夜的工作》后,可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周总理的故事、诗歌;在学习完《水上飞机》后,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我们老师也要有所选择,要尽可能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写作技巧高超的读物。同时,也要避免单一化,要尽可能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仅推荐寓言故事、童话小说,也要推荐科技知识,政治常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除了推荐现代读物外,还要推荐少量的比较通俗的古代读物,甚至可以推荐有关的报刊文章。“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读物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二、借助教材,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了好书,有了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就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读书。事实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完全相通的,它们都要从字、词、句入手,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品词品句的方法,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前后文分析任务性格的方法、理清事物脉络的方法,特别是进入文本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在课内阅读时,经常性地和学生一起总结各种文体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逢到相同结构的文章,可以采取先老师带着学,然后放手让学生学,老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从而慢慢地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
三、上好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适时上上阅读指导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阅读指导课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名人专心读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也可以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要求、方法,还可以介绍如何做摘抄、写读后感。另外,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例如,我在教五年级时就利用读书指导课向学生介绍读书四步法:拿到一本书,第一步是浏览,即先大致浏览一下书的内容提要,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对整个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是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如果是自己的书,看到精彩的地方可以在文字下面划划或写写批注,达到理解。第三步是摘抄。阅完全书,回过头来把书再翻一遍,并有选择地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或优美的段落,以巩固加深。最后一步是回顾。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什么东西,如果有部分遗忘的话可以再翻阅一下,达到记住并为自己所用的目的。小学生年龄较小,读书步骤不宜太过复杂,事实证明,能够做到这样的四步效果就已很不错了。
四、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每个学期,我们都可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在读书会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的故事,说说阅读中的收获……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我们都要让学生谈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再次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从而强化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我不向前就将落后”的想法,从而自发地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五、组织竞赛评比,不断增强阅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也是引起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我们老师适时地给学生添加催化剂,帮助他们增强阅读的激情,燃起他们阅读的火花。因此,每个学期中间,我们可以在班内组织相关的读书竞赛。例如:低年级可以在班内搞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中年级可以进行优秀摘抄本的展览、查字(词)典比赛。高年级可以进行读后感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自办手抄报等等。在一系列活动后,我们还可以在班内评比班级故事大王、读书小标兵、读书小能手等,并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他们的事迹。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积极开拓渠道,创设各种时机,教会多种方法,让学生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