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跤历史

如题所述

摔跤是人类共有的体育项目,在世界各地普遍开展的中国式摔跤,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之长发展而来的,与柔道、相扑、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桑勃。并称为世界六大跤种。
中国式摔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严谨的竞赛规则。中国式摔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道德理念,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中国式摔跤有着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以及防身自卫的价值。中国式摔跤中常见借力打力的现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其中的表现。不像其它跤种大多拼蛮力的大小。

中国式摔跤只是中国摔跤运动中的一种形式,这一名称只有50年的历史。据吏书记载:“轩辕之初立,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臂,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铜头铣臂”是指头戴着有角的面具,用顶及摔制胜。因此,摔跤在中国曾被称之为“角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新的发展。至先秦时期称“角力”,春秋角试,以徕精才。诸侯大夫也用角力的方法,测试将才的武功能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频繁,练兵习武活动在军队和民间得到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摔跤运动在练兵中遂渐流传;同时,摔跤作为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的工具,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娱乐活动。秦以后,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体现秦朝大统一的特点,秦正式将前朝的角力定名为“角抵”。东汉学者应劭解释为:“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秦汉以来,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
角抵已成为军队中兵卒必修的训练科目之—。由于武器的不断改良和军事技术的进步,摔跤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降低,逐渐变成一项竞技活动、娱乐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汉王朝每年春秋两季要在京城举办大规模的摔跤比赛,三百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非常热闹。曹操将其收编进百戏之首。《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中写到:张邻日:“张飞欺我太甚,传令观望,见张飞坐于帐下饮酒,令二小卒于面前相扑戏。”西汉时角抵戏颇为盛行。这是随着农商手工业的发展,国民生活普遍提高而出现的新形势。帝王们注重生活和娱乐享受,把角抵戏作为汉文化的代表来招待外宾和宫廷宴会表演等。魏晋削北朝是文化融合的时期,士大夫时期摔跤的地位低下,但仍纳入百戏之中。
与摔跤同义的“相扑”这个词,在北魏时出现了并出现了女子摔跤。战国时期即开始用于军事训练。秦又继续大力提倡,作为讲武主要项目,汉又将其列入百戏之中,不久中断,正说明摔跤运动在发展上的大反复。此后,角抵艺技和竞技分道而进。艺技以宫廷表演为主,竞技多在军队和民间进行。继男子角抵后,在宫廷又萌生女子角抵运动,供帝后王公大臣们嬉戏逍遣。男子还肩负着侍卫、宴乐、娱宾的特殊政治使命
。隋代,角抵戏有了新的发展。据《隋书》记载:“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起角抵戏。”另外还记载:大业六年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皆集。隋朝初年,角抵活动发展迅速,在宫廷、民间的节日戊典都有角抵演练。从而引起部分人的非议。有人认为是败坏风俗耗费财力,于是颁布禁令。但作为广项人们喜闻乐见、庆祝丰收欢庆节日的活动,摔跤最终又重回民间,流传开来。封建统治者如秦二世,隋炀帝,晋武帝,
北齐、后赵的君主以及清皇太极、康熙、乾隆、同治皇帝皆喜欢摔跤运动。据史书记载,秦二世因看摔跤比赛,连宰相李斯有国家大事求见都被拒之门外不予接见。统治者的爱好与倡导对摔跤运动的广泛开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强大的国力为脓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与此同时,世俗文化也是全国开花,异彩纷呈。唐代帝主中有很多皇帝很酷爱摔跤运动,有的皇帝自己还亲自摔跤。据史书记载,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就很会摔跤,水平很高,声称谁能赢他,可以赏给一个刺史的官做。由于统始者的喜爱,在皇宫内建立了“专业队”,有专门摔跤的选手。在唐代,这些跤手属左、右神策军(即皇帝的卫队)。跤手叫“内等于”,专为朝廷宴会表演。民间则有“瓦市相扑者”在集市庙会上表演摔跤。由于唐代始行武举制,用考试办法选拔勇武人才,对摔跤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摔跤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影响。
唐代对摔跤的称谓除“角抵”“相扑”外又称为“手搏”“手张”“角力”等。宋人调露子所著《角力记》是目前发现古代仅有的一部有关摔跤的书籍,唐代的角抵称相扑,相扑与角力有所不同,当时角力可使人伤残或死于非命。统治者爱看角力土拼死相搏。宫廷中有相扑建制,称为“相扑朋”。在军中有专门从事相扑的方士,并出现不少相扑高手。
从唐代开始,拳术逐渐兴起,所以,现在日本人仍叫拳术为“唐手”,和摔跤相比,它的规模小、历史也短,但拳术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古老的摔跤运动中“击”和“摔”两种技巧的分离,摔跤遂渐向以摔为主的方向发展。宋代设有“左右军”,相扑分官府御用和民间两类,宫廷中有固定的编制,训练日渐完善。宫廷内设内等于,属军头司,有相扑手和剑棒手,以相扑为主,是全国水平最高的相扑手。他们的任务有三:一是为皇帝、宫妃,皇后表演娱乐,二是为宫延宴乐所用,三是做宫廷护卫。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为民间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写燕青打擂和擎天柱任原相扑,就对这种有击有摔的比赛做了细致而具体的描写。宋代,除将相扑作为兵卒军事和身体的训练之外,还作为宫廷宴会主要的助兴节目。御宴等都有两军表演相扑。宋代对相扑有严格的甄别、考试、选拔、晋升、赏赐等。当时宫廷内专门建有“内等子”名额一百二十人;内有管押人员上将各二名、上阁五对,下等各八对,剑棒手各五对,与做预备祗应,三年,次、挑选更换。当殿相扑考核,技术佳者,赏赐银两,还有提升充当军头的机会。
宋代民间相扑高手颇多,仅《武林旧事》就列举了赛关索、董绕大、董急快、王急快等五十三人,他们相扑技艺高超,在各项比赛中享有盛誉。北宋已有女子相扑,南宋民间有相扑杜,有专门的训练场所,当时最出名的女子相扑手有器三娘、黑四姐等数十人之多。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善相扑,遗留下来的岳家相扑流传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