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淮河的诗词和故事,越多越好!知道的告诉我!

呵呵

唐朝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 陵 晚 眺
傅若金
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
白日余孤塔,青山见六朝。
燕迷花底巷,鸦散柳阴桥。
城下秦淮水,平平自落潮。
刘禹锡《金陵五题》
【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五题·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金陵五题·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金陵五题·江令宅】刘禹锡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游 赏 心 亭
王 圭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登 凤 凰 台
杨万里
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为长江下游右岸的支流。秦淮河的名气在于其流淌的文化气息,她在中国历史上极富盛名,堪称“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流连于秦淮河畔,又留下多少流传后世的经典诗文。到了清代,有位名叫潘恩的雅士,在秦淮河停云水榭题了一副怀古的楹联,将秦淮河的前世今生说了个明白。所谓停云水榭,是秦淮河畔的一个亭台。这亭台名字中的“停云”,意为停止不动的云,最初源自于晋代大诗人陶潜的《停云》诗:“\\停云,濛濛时雨。”他曾在自序称“停云,思亲友也”所以后世多用作思念亲友之意。潘恩的楹联是这般写的:“一曲后庭花,夜泊销魂,究是三生杜牧;东边旧时月,女墙怀古,我如前度刘郎。”

上联有三个分句,化用了两首古诗词,讲了同一类发人沉思的故事。“一曲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是唐教坊曲名,即乐曲《玉树后庭花》,属宫体诗,被称为“亡国之音”,其作者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也是南朝陈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传说陈灭亡的之际,陈后主还有闲心在宫中与爱姬妾孔贵嫔、张丽华等众人玩乐。诗中大言不惭地写道:“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据史书载,陈王朝的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玉树后庭花》原本是乐府民歌中一种情歌的曲子,让那个陈后主陈叔宝一填了新词,就变了味,这就像“后庭花”本身一样,原本花生江南,多栽庭院,盛开之时,树冠如玉,有“玉树后庭花”之美誉,结果活生生让陈后主给玷污了。

“夜泊销魂”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尽人皆知的名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夜泊”是说夜晚停船靠岸于秦淮河。杜牧在诗里嘲笑了沉醉“后庭花”的李后主和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颇有一种侠肝义胆的君子风度。联语中的“销魂”是指为情所感,若魂魄离散。作者是在借杜牧的诗,抒发自己的触景感怀。

“究是三生杜牧”是指杜牧去官之后,郁郁寡欢,落拓扬州 ,好青楼之游,以风流出名。其有《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后人多以“三生杜牧 ”比况风流才士。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春风十里珠帘卷,髣髴三生杜牧之”之句。南宋代文学家姜夔的《琵琶仙》词说:“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 ,前事休说。” 由此看来,陈叔宝也好,杜牧也罢,无论多有才华,一旦沉缅于男欢女爱之中,就难免会醉生梦死,荒废生命。如此看来,嘲笑李后主和商女的诗人杜牧,一旦环境变了,也未能超凡脱俗,也走了一条比李后主还差若干档次的寻花问柳的老路。

下联也有三个分句,化用了两首诗,解读了同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典故。“东边旧时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石头城》诗的句子:“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的是淮水东边,一轮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在夜半时分,还忍不住在窥视这昔日的皇宫。这首诗写了秦淮河畔的石头城故址旧景,曾为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的石头城,经过六代豪奢,到了唐初开始废弃,两百年来,伦为一座“空城”。

“女墙怀古”中的“女墙”,是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城垛子,这一分句化用了刘禹锡上述诗“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意味,感叹旧城墙犹存,但世事已非,六代豪华旧景已不复存在。但究其根本原因,也应了唐代李商隐《咏史》中提到的一条历史的定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后主如此,杜牧也不例外。

“前度刘郎”出自刘禹锡所作另一首诗《再游玄都观绝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诗的“种桃道士”是借指当年打击王叔文革新集团、贬逐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制造“八司马事件”的当权者。“前度刘郎”是指作者自己。其实,“前度刘郎”最初源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两人入山采药,在天台桃源遇仙。至晋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但一切都是陌生的了。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这里有种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味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历史是一面镜子,咏史反思,以史鉴今,古往今来,历来如此。

这副楹联讲了两个发人沉思的故事,一个是陈后主的醉生梦死与杜牧的步其后尘;一个是金陵古城历尽岁月沧桑,六代奢豪景象已是昨日云烟。即便“前度刘郎”重归故里,也只能是即景生情、怀古抚今,发思古之忧思而已。从这副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乘兴吟怀秦淮河旧景旧事,但却别有寄寓,联语中有对沉迷“后庭花”的君王、“夜泊销魂”的诗人,以及“灰飞烟灭”古都的描写,和由感而发的概叹。读起来,历史的烟云如行云流水,在眼前飘过,仿佛置身在秦淮河畔,在对着历史的长河讲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